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巴蜀文化 > 第 一 章 巴蜀溯源(4)

第 一 章 巴蜀溯源(4)

2025-03-31 02:05:52

907年,朱温废掉唐朝的皇帝建立后梁。

很快,四川的王建和孟知祥也凭仗当地的财力和物资,先后建立了前蜀和后蜀政权。

这两个割据政权在产生早期都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努力发展农业,促使四川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但是,后期的统治者却停止了前期的做法,好在当时没有较大规模的战争,社会经济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赵匡胤建立宋朝后,为了迅速统一全国,首先把攻占的目标锁定在经济发达的后蜀。

964年,宋朝大军从剑门和三峡进川,仅仅两个多月就消灭了后蜀。

五、宋元明清时期宋朝初期,统治者在四川大肆劫掠财物,引发了多次武装反抗斗争。

993年,四川大旱,但官府依然追交赋税,很多农民破产,以王小波为首的数百名农民在青城起义,还提出了均贫富的口号。

许多农民纷纷响应,起义军很快就发展到数万人,并一举攻占了青城县,此后又占领了邛、蜀各州县。

当起义军攻江原县时,王小波牺牲,他的妻弟李顺被众人推举为起义军领袖。

李顺继续大力推行均贫富措施,得到更多群众的热烈支持,起义军很快就席卷了川西各地。

994年,起义军攻克成都,李顺在此称大蜀王,定年号为应运。

这时起义军队伍已经扩大到数十万人,并分兵多路攻占了四川的许多州县。

宋太宗得到消息后,派宦官王继恩率禁军前往镇压,后来又派雷有终为副将前往增援,宋军由此分两路进川。

起义军阻击失利,成都很快失陷,李顺在征战中阵亡,起义军余部在首领张余等人的带领下继续同宋军进行战斗。

995年,起义军彻底失败,四川等地重新划归宋朝版图。

南宋年间,四川发生了吴蚧(1093—1139年,字晋卿,南宋抗金名将)领导的抗金战争和以余蚧为代表的抵抗蒙古人的战争。

特别是蒙古兵攻打四川,半个世纪里都没有间断,致使四川经济遭到巨大破坏。

元朝末年,明玉珍割据四川,建立了以重庆为国都的大夏政权。

1371年,朱元璋发兵攻占四川,消灭了该政权,将四川统一到明朝的版图中。

但是明代后期,阶级矛盾更加尖锐,农民起义不断发生,1506年就发生了延续5年多的正德农民起义。

这次农民起义的范围包括川南、川北、川东及川中等几十个府、州、县。

紧接着,张献忠又率领农民起义。

他带领农民起义军进入四川,并以成都为都城建立了大西政权。

起义军在全盛时期甚至占领了四川的大部分地区。

到了清代,清政府虽然在官制方面进行了规范,但是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缓和。

在清初的几十年时间里,四川地区一直处于战乱之中。

后经过短暂的稳定,1796年又爆发以四川为中心的白莲教起义,历时8年之久,先后有几十万农民参加。

清政府最终以耗费2亿两白银、损失400多名官员和无数士兵的生命为代价,才将起义镇压下去。

在这长达数百年的时间里,四川饱受战争之苦,人口锐减、经济萧条。

明初和清初时的统治者针对这个问题推行了两次大规模的移民运动,把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等地的大量农民迁徙到四川,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地人口缺乏、田地荒芜的问题,使四川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六、近现代时期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四川走进中国近代史,但是与沿海沿江地区相比,发展依然缓慢一些。

这一时期的清政府却加强了对人民的压榨,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

1859年,四川爆发了李蓝起义。

李永和与蓝朝鼎为反抗贪官污吏的压迫,率领农民在云南昭通起义,随后率众快速进入四川,并以铁山为根据地,起义队伍迅速发展到数十万人。

后来,蓝朝鼎率领十万起义军围攻绵阳,李永和率领十万起义军围攻眉州,但两军久攻不下。

这时,朝廷派骆秉章率领湘军入川剿灭起义军。

经多方搜集情报后,骆秉章决定采取由北向南的作战方针,先集中2万清军进攻蓝朝鼎的部队。

起义军由于缺乏严格的训练而伤亡惨重,损失了七八万人,溃不成军的蓝朝鼎部被迫向眉州起义军靠拢。

此后,清军乘胜南下进攻李永和部,起义军再次遭遇惨败,伤亡3万多人。

在随后的战争中,蓝朝鼎不幸阵亡。

李永和率军回守铁山,又转战于富顺、隆昌、宜宾等地。

1862年8月,李永和等近5000人被清军俘虏并杀害。

起义军余部在蓝朝柱和蔡昌龄等人的率领下进入川、鄂、陕、甘边境地区继续坚持斗争。

两年后,蓝朝柱和蔡昌龄相继被清军剿灭,李、蓝起义宣告失败。

后来,又爆发了大规模的太平天国运动。

但是,由于太平天国内部发生矛盾,此次起义也以失败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