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巴蜀文化 > 第 四 章 巴蜀宗教(3)

第 四 章 巴蜀宗教(3)

2025-03-31 02:05:52

关于佛教传入四川的最早文字记载是在东晋。

据慧皎大师(497—554年,南朝佛教史学家)所撰的《高僧传》记载:东晋哀帝兴宁三年(365年),高僧道安(314—385年,俗姓卫,常山扶柳即今河北冀县人)率弟子进入四川传教。

后来,许多高僧相继到四川各地传播佛教。

东晋十六国时期,外地进入巴蜀的僧人不断增加,本地出家为僧的人也逐渐增多。

南朝时期,巴蜀佛教开始出现偏重禅法的特征。

到了齐梁时期,巴蜀佛教又开始重义学和文辞义理,整个南北朝时期巴蜀佛教教法的特点就是僧人的言行很神异,所说的玄妙之语惊世骇俗。

隋唐是我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这时我国佛教相继出现本土化的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法相宗、禅宗等。

四川佛教在这一时期也处在鼎盛阶段,并出现了禅宗独盛的局面。

当时全国有八家禅派,四川就独占了五家。

著名的玄奘大师在唐初时也曾经到四川求学,并于622年在成都大慈寺受戒,而大慈寺是当时全国的第一大寺庙。

唐代中期,日本的瓦屋能光禅师进蜀求法,并在此定居,最后圆寂于成都碧鸡坊。

北宋时期,佛教禅宗在四川继续发展,使得四川成为佛教禅宗的重要基地。

公元971年,成都刻印了我国第一部雕刻版的《大藏经》。

南宋时期,四川的禅法全国闻名,五祖法演、成都昭觉寺圆悟、克勤、清远等禅宗大师都是当时名震全国的禅宗领袖。

到了明末清初,吹万广真禅师(1582—1639年)开创了聚云禅系,破山海明禅师(1597—1653年)开创了双桂禅系,这些都成为影响西南近300年的禅法。

清末民初,四川出现了海内外知名的高僧:能海、正果、宽霖、遍能、清定、比丘尼隆莲等。

在这一时期,四川佛教最引人瞩目的就是以维摩精舍为核心的居士禅的兴起,其代表人物是盐亭老人袁焕仙、大居士贾题韬等,国学大师南怀瑾也曾在维摩精舍学习过。

四川的藏传佛教主要分布在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木里藏族自治县等。

大约在公元790年前后,西藏僧人白诺札那到四川藏区传教。

11世纪中叶以后,西藏佛教形成各种教派,这些教派逐渐传入四川藏区,并修建了一批寺院。

其中宁玛派的噶陀寺12世纪由伽当巴和德谢喜巴喜在白玉县修建;另一个宁玛派的寺院佐钦寺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由德格土司阿旺扎西在德格东北修建,是该派在此最大的寺院。

属宁玛派的寺院还有白玉寺,17世纪由仁增衮桑喜饶创建。

这里还有噶玛噶举派的八帮寺,由司徒却吉琼乃于雍正五年(1727年)修建,是噶玛噶举派在此处最大的寺院。

四、巴蜀地区的佛教雕像佛教在四川地区兴起后,出现许多著名僧人,并建造了很多佛教雕像,其中以乐山大佛、荣县大佛、峨眉山金顶大佛最为著名。

乐山大佛乐山大佛古称弥勒大像、嘉定大佛,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

其坐落在乐山市峨眉山东麓的栖鸾峰,是依凌云山凿成的,面对岷江、大渡河和青衣江的汇流处。

当时,岷江、大渡河、青衣江汇合于此,水流直冲凌云山脚,水势很猛,船只经常在这里出事。

凌云寺的僧人海通见状,就想到了修造大佛,祈求平安。

在随后的20年时间里,海通募集到了一笔款项,但他很快就去世了。

海通去世后,剑南川西节度使征集工匠,继续开凿大佛。

当时,朝廷也给予了资助。

前后历时90年,大佛终告修建完成。

由于背靠凌云山,乐山大佛又被人称为凌云大佛。

它是世界现存最高、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像,为弥勒倚坐像,坐东向西,通高71米,佛头长15米,宽10米,肩宽20米,耳长7米,耳内可以站立2人,脚背宽85米,可坐上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