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巴蜀文化 > 第 四 章 巴蜀宗教(4)

第 四 章 巴蜀宗教(4)

2025-03-31 02:05:52

乐山大佛有一套设计巧妙的排水系统,头部有十八层螺髻,其中第四层、第九层和第十八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分别用石灰垒砌修饰而成。

佛的衣领和衣纹皱褶处也有排水沟,胸部左侧的水沟与右臂后侧的水沟相连,耳后靠山崖处有洞穴左右相通。

这些水沟和洞穴组成了科学的排水和通风系统,避免大佛被水侵蚀。

大佛胸部有一个封闭的藏脏洞,里面装有废铁、砖头等施工废料,封门石是宋代重建天宁阁时留下的。

据说:在唐代大佛竣工之后,曾建有木阁覆盖保护,以免大佛被日晒雨淋。

此处曾建有大佛阁,后来遭到损坏,虽然宋代时重建佛阁,但后期又遭到了毁坏,如今只能看到残留的柱基。

大佛头部的右后方是建于唐代的凌云寺,也就是俗称的大佛寺。

1996年,乐山大佛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荣县大佛位于荣县城郊1公里处的东山大佛寺内,依山崖凿成,通高近37米,是一尊如来佛像,为四川第二大石刻佛。

佛的头部长88米,肩宽127米,脚宽35米。

大佛的头顶上方有一道石条卷拱护罩,上刻大开觉路四个大字。

崖顶上还有一座阁楼,远看像戴在大佛头顶上的宝冠。

大佛前有阁楼遮盖,阁楼把大佛肩部以下的部分全部遮住,使佛身免遭风雨侵蚀。

该大佛始建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是由僧人淳德募集资金修建的,在元祐七年(1092年)年修建完成。

大佛所在的庙宇则是唐代建成的,名为开化寺,后来称为大佛禅寺。

宋代时,寺院曾进行过大规模的重修。

明末清初时,由于战火不断,寺庙遭到毁坏,清嘉庆年间重建,后来又多次进行修缮和扩建。

大佛禅寺以大佛为中心,向左右两边展开修建,主要由大雄宝殿、观音殿、地藏殿、达摩殿、罗汉堂、藏经楼、方丈室、禅房等殿堂组成。

第一层大殿摆放着大肚弥勒佛的塑像。

大肚弥勒佛俗称大肚罗汉、笑罗汉,此处的笑罗汉在整个四川都很有名,主要是因为石像被塑得眉弯嘴翘、十分可笑。

看到它的人无不发笑,且笑声还能通过罗汉的口腔产生共鸣,就好像罗汉发出的咯咯咯的笑声一样。

接下来就是大雄宝殿,殿内供奉着依山石刻的荣县大佛,两边是泥塑的地藏和观音。

金顶是峨眉山的象征,金佛是峨眉山的标志。

在佛教里,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法场,所以在金顶上修建了一尊四面十方普贤金像。

普贤菩萨全身包金,面容慈祥,端坐在四头白象和一个莲花座台上。

它的头上一共有三级,一二级各有四个头,最上层为两个头。

普贤金像通高48米,主要是代表阿弥陀佛的48个愿望,面向十个方位的头则包含着普贤的十大行愿,象征着佛教中的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十个方位。

十个神态各异的头像,也代表了世人的十种心态。

五、景教在巴蜀地区的传播景教是唐朝时期传入中国的聂斯脱利派基督教,属于基督教的一个教派,起源于亚述帝国(叙利亚),所以也被称为亚述东方教会。

景教的始创人是聂斯脱利(Nestorius),出生于叙利亚。

他认为圣母玛利亚生育了耶稣的肉体而没有给予耶稣神性,因此反对把他当做神来进行膜拜。

428年,聂斯脱利受到亚历山大宗主教的猛烈抨击。

431年,他被革除主教职务,并被认定为异教而遭到驱逐,最终客死在埃及。

5世纪末,聂派教徒开始迁往波斯,此时该教派极为兴盛,当聂派传入中国时便以景教命名。

在唐朝初期的贞观九年(635年),大秦国(波斯)的大德僧阿罗本带着景教的经书来到长安,由著名的宰相房玄龄迎接,而且获得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接见。

景教在唐代初期博得了皇帝好感,李世民曾批准他们在长安兴建一所庙寺,初名为波斯寺,后更名为罗马寺、大秦寺。

到了唐高宗年间,阿罗本被奉为镇国大法主,教堂内还挂着唐朝皇帝像。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景教教徒伊斯曾协助郭子仪平乱,后来被皇上赐予紫衣袈裟。

从635年开始,景教在中国顺利发展了150多年,并在这个过程中传播到了四川。

当时,景教在成都西门的石笋街和峨眉山等地都建有大秦寺,而且四川的地方官员也曾倡导景教。

会昌五年(845年),唐武宗下诏捣毁天下佛寺5000座,史称会昌法难。

虽然会昌法难主要针对佛教,但同时波及景教,当时命令景教、祆教等的3000教众一律还俗。

经过此次打击,景教在中原趋于泯灭,四川的景教也销声匿迹,原来的景教教堂也多被改为佛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