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去世多年之后,建文帝以96岁的高龄回京。
当时的皇帝知道后,降旨建文皇帝曾经居住的寺庙附近不用纳田赋,百姓们感激他的恩德,便将这个庙改称为无粮寺,把小邻水叫御临河。
八、广化寺碑与见龙桥坊内江城外的清流河河畔东侧有一座破败的大寺庙,它就是颇为有名的广化寺古禅林遗址。
据历史资料记载:这里在宋明时期就有了寺院,寺前有一条溪,也就是今日的清流河。
后来寺院遭到毁坏,清乾隆四十二年(1759年),僧人晓扬在此地重新修建寺庙。
到了近代,此地还保存着寺院的正殿,后来被改成学校,寺院的其他房屋则被用作民房。
房屋外则立着当地名人王果(清代进士)和萧方等人书写的化洽龙沙、波月常清的大字石刻碑,此碑堪称现今石碑之中难得的珍品。
广化寺前的河流上横卧着一座古石长桥,这就是著名的见龙桥。
广化寺清朝年间,这一地区人丁兴旺,清流河两岸乡民过往频繁。
由于广化寺的修葺,庙会非常热闹,但是人们渡河的唯一工具就是木船,这使得木船常常应接不暇。
可是一旦遇到枯水期,人们便无法渡舟,出行十分不便。
后来,一些名望很高的人出面募捐,只用了三个月时间就在渡口处建成了一座石桥。
关于它的命名,当地还流传着一个小传说:修桥使用的石头都来自大坡山,人们在这里开采筑桥的石料时,劈开的大石里却出现了如血一般的红色,由此人们认为采石时伤了龙身,因此将这个桥叫做见龙桥。
在广化寺的对岸,也就是见龙桥的桥头上,人们还建造了一座功德大石牌坊。
牌坊前后两面各题有一副对联,文字清晰,书刻流畅。
牌坊两面的对联分别为行书和楷书,但是对联却都没有落款。
关于石坊上的手笔,民间还有相关的传说。
据乡人介绍:石坊建成后,人们曾请本地大名鼎鼎的进士王果题联。
王果不但学问好,字也写得好。
到了事先定好的题写时辰,附近的人都想看一看名人王果,于是争先恐后地把牌坊团团围住。
这些人等了很久,可是王果先生却没有赶到。
这时,恰巧有一个姓徐的道人经过见龙桥,他看到这么多人围在桥头,就上前打听。
当他听到这些人是在等一个老头来题写对联时,这个道人也不问情况,提笔就书写起来。
他写完后,看着自己的作品颇为得意。
正在这时有人喊道王果来了,道士点点头,放下笔不再写了。
王果来到近前,铺开宣纸正准备下笔的时候,发现已有人写好了一联。
他仔细看了看,对对联赞不绝口,感觉这个人很有才学,连忙询问是谁人所写,可那个道人却已没了踪影。
王果想到刚才来时曾看到的美丽景色,就题写了一副内面的对联:龙见西山拱狮峰而西折;桥横东渡凭燕井以南飞。
最后,他还大笔一挥书写下了见龙桥三个字。
九、驷马桥传说在四川境内,有一座闻名遐迩、沿袭了上千年的古桥——驷马桥。
它建造历史悠久,而且坐落于金牛交通枢纽的北大门,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蜀中才子司马相如曾为此写过不乘驷马高车,不过汝下的诗句。
关于驷马桥,当地还有一个传说:早些时候的驷马桥不叫驷马桥,而叫司马桥。
只不过由于时间太久,人们在说话时说走了嘴,将其叫成了驷马桥。
最初驷马桥这个地方非常难走,如果遇上下雨天或涨水,那就更没法通过了。
当时,有个石匠师傅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始终想修座桥来方便大家的通行。
于是,他四处筹款,终于在筹到钱后同师兄们一起把桥修了起来。
大桥修好后,石匠师傅想给桥取个好听的名字,但是他们都没有太高的学问,虽然费尽心机,却始终没有想出好听的名字。
正当众石匠师傅为难时,有一队娶亲的人从此经过。
石匠师傅便想,何不叫新娘子给取个名字呢?这样不但吉利,而且还能逗一逗新娘子解解闷。
于是,石匠师傅拦住迎亲队伍,来到花轿前说:我们刚刚修好这座桥,还没来得及给它取名字,你是第一个过桥的人,就给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吧!新娘一听,知道石匠是在逗自己,本想不开腔,但忍不住往桥上瞟了一眼,见许多人都期待地望着轿子,不由想到他们修桥也是为了大伙出行方便,自己推脱有点不好。
因此,她低头想了片刻后说道:我婆婆家姓司,娘家姓马,我看就叫它司马桥吧。
石匠们连声叫好。
由此,司马桥便叫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