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之前,巴蜀地区只住着土著居民。
战国以后,外地人纷纷入川,规模较大者有汉末的刘备入川、唐代的唐明皇入川等。
抗日战争时期,四川成为大后方,成千上万的逃难者来到四川。
解放后,随着四川建设的快速发展,八方民众纷纷汇集于此……因此,四川的饮食风俗既有本地特色,也有其他省市饮食风俗的痕迹,并自成体系,一直诱惑着各地人的味蕾,在世界各地都引发了品尝川味的高潮。
第一节日 常 饮 食不同地区的人们有不同的饮食习惯。
对于巴蜀地区的人们来说,由于多民族混居,所以无论是日常生活中的饮食习俗,还是年节饮食习俗、婚庆饮食习俗,都独具地方特色……一、日常食俗早饭吃得少,午饭吃得饱,晚饭吃得好。
这是四川人一日三餐的写照。
川人的一天三顿饭几乎都是大米,他们认为世界上最养人的食品只有糠壳心,而糠壳心就是大米。
川人的饮食首推甑子饭(即米煮到七八成熟时,沥去米汤,放入甑桶蒸透)。
甑子饭的米粒散疏爽口、米香味十足。
其次是焖锅饭,在焖饭时加入红苕、嫩胡豆、腊肉粒等,香气扑鼻、口感松软。
川人中还流行着打么台的说法,解释过来就是打尖儿,即农家在农忙季节上午(约10点钟)吃的加餐。
最常见的是吃开水(醪糟鸡蛋)和麦面粑粑或米粑粑。
这顿加餐多由主妇送到田间,然后端给帮工或换工的农友们吃。
如果是插秧,主妇往往将咸鸡蛋、酒、粑粑等物品隐藏在田地里,找到的人才可以食用。
拈闪闪是川人对带肥膘的大肉片的称呼。
每当有人帮工时,午餐就必须吃拈闪闪。
其有巴掌那么宽,筷子那样长,一指多厚,拈起来忽闪忽闪的。
为什么吃拈闪闪呢?原来,此时的农活特别累,身体需要很多油水,而且大肉片的油水大,很容易下饭。
不过,人们在吃饭时却有一定的规矩:领工者坐在上席,要正对着房门(或者背向着祖宗牌位),最上面那块拈闪闪必须由他先拈,随后其他人才可以动筷。
斟酒、饮酒、添饭等也都是如此。
如果拈闪闪切小了、切薄了,通常会遭到他人的讥讽。
如果人们说:快把门关上!意思就是不要让风把肉片吹走,自然是说肉片太薄、太小了。
总而言之,主人是否慷慨、主妇的烹调水平以及全家人的礼貌教养等都能从这顿饭中体现出来,而且农活的质量往往也与这顿饭有很大关系。
当完工或换工的时候,最后一顿饭必须一醉方休。
如果是修缮房屋,讲究就更多了。
川人办酒席时,司厨必须是家中烹调水平最高者。
如果是办大事,吃流水席,就要请专业的厨师了。
在平常的日子里,如果农活不忙,媳妇必须做好家中的饭食,特别是刚刚过门的媳妇就更需要做。
农忙时节,媳妇要随同男人一同出工,这时只需做早饭和煮猪食,午饭和晚饭由婆婆来做。
泡菜在川人的日常饮食中占有重要位置,早年的川南、川北等地曾将泡菜(包括坛子)作为嫁妆,并以此衡量新娘的烹调水平。
北魏末期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就曾记述了泡菜的制法,并说泡好的菜红黄绿白相间,水灵灵,食来爽口、开胃、醒酒。
辣椒也是四川人必吃的食物之一,主要是因为当地的气候潮湿,辣椒可以发汗驱寒、祛风除湿,甚至健脾胃,能起到舒筋活血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