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川人的饮食已趋向社会化,人们或在单位吃食堂,或买成品、半成品回家吃,只有休息时间才自己上灶。
退休职工的日常饮食依然反映出旧时的蜀风川俗,其中之一就是饮早茶。
据有关史料记载:成都在清末时有450家茶馆,20世纪50年代初发展到600家,家家茶馆都摆设着竹靠椅、小茶桌、盖碗茶。
茶碗下面是铜茶船(也叫茶托,既可接水,放茶碗时又不烫手),碗上有瓷盖儿,清洁卫生。
老人起得早,通常是练拳、跑步,然后进茶馆喝早茶,所以成都茶馆在五更天就开门了。
成都人喜欢喝茉莉花茶,他们坐茶馆也不是简单地品茶,而是在选几样小吃后边吃、边喝、边聊,当地人称为摆龙门阵。
直到中午,茶客们才纷纷离座回家,而早茶也到此收场。
午饭前,人们喜欢到街头转转,买点下酒菜。
人们最常吃的午饭是:酱爆肉、鱼香肉丝、炒猪肝、两样泡菜、一个时鲜小菜汤、一碗甑子饭。
午饭后会睡一会儿,然后看书、喝茶,或者到茶馆去……二、岁时食俗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同各地一样,川人也将春节看做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过年之前,人们都要杀年猪,而且在杀猪时要割下槽头肉(猪脖肉)煮熟,并炒成回锅肉招待帮忙之人,当地人叫做吃刨汤。
过年之前,外出的人都要赶回来团聚,部分地区过年时还要迎神,将祖宗迎接到家中与后辈子孙共同庆祝节日。
这时,人们是不允许相互串门的。
人们非常重视过年饮食的形式,饭桌上必备鱼和公鸡,取余、吉之意。
此外,由于公鸡有肾(睾丸),肾在四川话里与剩谐音,也就是取有剩余的意思。
三十晚上,大人们要守岁,巴蜀农村叫守田坎。
初一子午交替之时,大人将孩子叫醒,共同烧子时香祭祖,然后吃汤圆。
天亮后,成年人开始拜年,还要带上肉、面、糖果或酒等物品。
部分地区的农村过年时要送一种米饭馅的大包子,表示祝愿对方在新的一年里里里外外都是粮,主人家则用汤圆招待来访的客人。
初一这天,人们不能扫地、泼水,也不能说不吉利的话,更忌讳摔破碗碟。
初五称破五,当天需要上坟祭祖,并供上凉菜和酒肉等,祭后全家人开始野餐。
正月十五要闹元宵,人们吃汤圆,并将请来的诸神送回去。
早些年,农村还要在夜间互偷对方田地里的青菜,如果被发现了,将被主人恭恭敬敬地请到家里吃汤圆,临走时还要送上许多青菜。
据说:偷青与偷情、偷亲谐音,被当地人看做友好的表示,只不过现在已经很难看见偷青的了。
清明节时,人们都要挖清明菜,那是一种叶背面有白色绒毛的野菜。
人们将这种野菜揉在糯米面里,做成清明粑粑,不管如何制作,吃时都要蘸红糖水,味道非常鲜美。
早些时候,宗族在这一天要祭谷神、祭祖宗,并进行大会餐,共同商议本族的大事。
这样的活动,媳妇是不能参加的,因为她属于外姓,而嫁出的女子却可以回来参加。
俗语所说的清明会上无外人就是这个意思。
不过,这种习俗现今已经不复存在了。
三、信仰食俗在四川地区居住的汉人,由于宗教信仰日益淡漠,其信仰对食俗的影响还不是很大,较为常见的是除夕时的祭树食俗和送花盘食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