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任何一种文化在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周边文化的影响,并与之产生各种碰撞和融合。
巴蜀文化与当时早已存在的中原文化及其地域性文化发生了密切的交流,其中秦、楚文化都对巴蜀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秦文化还逐渐成为巴蜀地区的主流文化,并与当地的土著文化相结合后催生了新巴蜀文化。
这种文化对与巴蜀毗邻的滇文化也产生了一定影响,进而通过南方的丝绸之路影响了南亚地区。
一、巴蜀文化与中原文化古代的巴蜀文化是在新石器文化晚期逐渐发展起来,以土著文化为基础,具有很强的地域特征和一定的封闭性。
在中原的商代时期,巴蜀文化已经出现,但是从史料上很难发现它与商文化在政治和文化上的联系。
但是,一些学者在研究了巴蜀和商朝的青铜文化以及地形后认为:巴蜀与商朝有较深远的文化联系。
部分学者还认为:巴蜀文化是中原文化的一种地方文化或者其根本就是殷商最西边国土上的文化。
还有一部分学者则认为:巴蜀与商朝存在文化交流,但并不存在隶属关系,因为古代的巴蜀控制着中原通往南中国的道路,还与商王朝进行过资源贸易和战争。
西周初年,巴蜀成为西周王朝的封国,与周王朝有着较密切的关系,由此受到了中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古代的巴国为姬姓,是周王室分封到南方的诸侯国,在文化上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更大一些,但它并不是纯粹的中原文化,而是中原文化与当地土著文化的混合体。
但是,巴蜀与周朝文化的关系只有少量历史文献有所记载,主要是蜀人参与伐纣活动和接受西周王室分封的史实。
中原文化对巴蜀文化影响最大、最深远的时期是在秦汉时期。
当时,中原的政治制度、文化和儒学纷纷传入巴蜀。
秦国灭亡巴蜀以后,由于巴蜀各族的贵族还保存着一定实力,而秦国国主为了加强自己对地方的统治权利,便在巴蜀实行了分封和郡县制并行的行政制度。
后来,随着这些贵族势力的衰弱,秦国取消了分封制,只在巴蜀实行郡县制。
秦采用行政命令的手段以封建制度取代巴蜀的奴隶制,极大地改变了巴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结构,为中原文化在巴蜀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秦统一六国后,为巩固和稳定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开始统一思想、文字,实行车同轨,书同文等文化经济政策。
而且,秦朝统一后的文字促进了文化交流,为中原文化在巴蜀的广泛传播创造了条件。
西汉时期,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统治者开始推行若干文化教育措施。
汉惠帝时期,先秦的各家思想重新活跃起来,文化教育事业也快速发展。
其中尤以儒学在全国各地的传播最广,影响也最大。
汉景帝时期,文翁(公元前156—前101年,名党,字仲翁,西汉文官,中国历史上创办国立学校的第一人)到蜀地任郡守,开始在当地提倡文化教育,并进行了一系列移风易俗的活动。
他先开办官学、招收学生、教授儒学,后来每年都选派郡县里的小吏和官学中优秀的学生到长安的太学里学习,学成后再回到蜀地发展当地教育。
经过他的不懈努力,儒学很快在巴蜀占据了主导地位。
西汉中期,为了巩固封建统治,汉武帝采取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在全国倡导儒学,使儒学成为封建制度的最高政治原则和唯一的思想文化尺度。
由于得到国家政治力量的支持,儒学在巴蜀地区得到进一步传播,并产生了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此时正是巴蜀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之际,儒学文化受到推崇,通晓儒学成为入仕的主要途径。
当时的公孙弘就因精通儒学而被汉武帝封为丞相,后来又封为平津侯,司马相如、王褒、落下闳、扬雄等著名文人也是在这一时期涌现出来的,这些都说明儒学在中原和巴蜀得到了飞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