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巴蜀文化 > 第 六 章 巴蜀饮食文化(20)

第 六 章 巴蜀饮食文化(20)

2025-03-31 02:05:53

据说,茶船是在四川发明的。

唐代后期,四川节度使崔宁的女儿在饮茶时,怕茶杯烫手,就用碟子托着,但是她又怕茶杯倒了,便用蜡把杯子固定在碟子中间。

不久后,崔宁命令工匠以漆环代蜡做成了茶碟,用来招待宾客,用的人都感觉很方便。

此后,它逐渐演变为茶托,并流传开来。

茶碗体积适中、上大下小,添水时可以把碗内茶叶充分翻卷。

盖不严的茶盖既能保温,又能透气,还具有搅动碗内茶水的作用,在饮茶的时候还可以隔挡茶叶入口。

在四川的茶馆里,人们把专门从事泡茶和续水的人叫做茶博士,这些师傅茶艺非常高超。

即便是七八个茶客围着小桌,只要坐定后喊声一声泡茶,茶博士就会右手提着紫铜长嘴壶,左手夹着一摞茶碗、茶盖和茶船来到桌前,一挥手,茶船就会在叮叮当当的响声中落在桌子上,并且恰好落在每位客人面前。

紧接着,他把装好茶叶的茶碗放在茶船上,左手扣住茶盖,紧贴茶碗,右手上的紫铜长嘴壶如赤龙吐水,待水将满时猛地一翘壶嘴,接着吧嗒一声,茶盖就会翻过去将碗盖好。

他这么一手冲,一手翻,冲茶的速度非常快,七八个茶杯在瞬间就会冲好,而且还不会溅出水滴。

成都一位老茶博士的身手更加超凡。

他双手连碗带盖能摞15副,同时还能提壶续水。

客人走后,他手端茶碗,拇指扣住碗盖,能把剩下的茶水倒得一点不留。

而且,由四川茶馆里的茶艺表演,还逐渐出现了一些茶馆里使用的行话。

比如:加一些茶叶叫做叶子;把茶叶放进茶碗叫做抓;碗里多放茶叶叫做饱;少放茶叶叫做啬;第一次将开水冲泡有茶叶的茶碗叫做发叶子;水温不够、茶叶不沉底叫发不起;第二次向茶碗里加开水叫做掺;不要茶叶只喝白开水叫做免底;顾客少的时侯叫吊堂;顾客多的时侯叫打拥堂;抹桌布叫随手;如果多次加开水,茶已经泡到没有颜色了叫做白;把几种不同等级和价格的茶叶按一定比例搭配在一起叫做关或勾;当茶客为朋友付茶钱而向伙计打招时称喊茶钱;换一碗新茶称换过……茶馆中因习惯而形成了行话,老茶客们也因为常喝茶而养成了一种习惯。

正宗的老茶客往往在天放亮不久刚刚睡醒时便出门,直奔热气腾腾的茶馆。

到了茶馆后,人才会从梦中醒过来,点好自己想喝的茶,先呷一小口茶水漱漱嘴,然后把滚烫而又清香的茶汤喝下去,这样就会觉得神清气爽,大脑才能真正清醒过来。

老茶客喝茶都有经验,冲茶叶的水一定要是烧开的滚水,且头道水只要半盏,以便养叶子。

等到干干的茶叶经过滋润逐渐舒展开后,先喝一口漱口,再加满水。

这时,滚烫的开水从长嘴大茶壶中流出,茶叶在开水的冲击下翻身打滚,然后沉在盏底,一盅黄绿喷香的茶汤就好了。

有的老茶客喝茶,可以从上午一直喝到下午。

以前他们喜欢用圆沱茶,这种茶叶很耐泡,吃半天是不成问题的。

老茶客不是为了专门喝茶才在茶馆呆这么久的,而是因为在茶馆可以听戏、摆龙门阵。

四川茶馆里的唱戏很有特色。

你还没有走到茶馆时,就可以听到咿呀的唱戏声。

唱戏的茶馆里通常坐满了喝茶的人,男女老少都有。

茶桌上每人一杯盖碗茶。

茶馆前面搭有小小的戏台,这是吸引品茶人眼光的地方。

茶馆与其他唱戏的地方不同,打扮也就不同,通常都是平常打扮,部分地方则是穿正规的戏装。

唱戏的时候,是你唱罢后我登场,闲下来的演员还会走到台旁,与旁边的茶客聊天。

当台上的演员快要唱完时,下面的演员就会上台接着唱。

茶客们不在乎演员的戏外表现,只是盯着台上入神地看,还时不时地把碗盏送到嘴边品口茶。

四川茶馆还有另一个吸引人的地方,那就是大摆龙门阵。

摆龙门阵时,他们可以把一件普普通通的小事添油加醋地摆得十分复杂。

龙门阵的内容五花八门,有古代的秘闻逸事、眼前发生的事情、乡间旧事、光怪陆离的故事、正经深沉的社会话题、嬉皮笑脸的荤段子等等。

人们之所以要在茶馆里摆龙门阵,是因为这里的人多、热闹,而且摆龙门阵很费口舌,需要茶水来润润喉。

如果没有茶,会说得口干舌燥,谈兴就会大减。

喝茶不但能健脑提神,还能让舌头更灵便,一些原本枯燥的话题也会让人谈兴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