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巴蜀文化 > 第 七 章 巴蜀艺术(2)

第 七 章 巴蜀艺术(2)

2025-03-31 02:05:53

接着是巴渝舞的孕育时期。

周武王利用前歌后舞来抵御周边方国、部族的侵袭。

范晔在《后汉书·西南夷列传》中写道:阆中有渝水,其中多居水左右,天性劲猛,初为汉前锋,数陷阵……最后是巴渝舞进入宫廷的成型时期。

汉高祖刘邦灭楚之后,由于深知前歌后舞在战斗中的效果,所以在做了皇帝之后将其加工改编,并从巴族、渝人中挑选36个人为鼓员组成乐队,让他们学习,成为宫廷之乐,称为巴渝舞。

据《晋书·乐志》记载:巴渝舞曲……总四篇,高祖乐其猛锐,数观其舞,使乐人为之。

后来,此舞又有了其他名字。

杜佑在《通典·乐七》中写道:魏文帝黄初二年,改巴渝舞曰昭舞;晋又改昭舞为宣武舞……宋武帝又改正德舞为前舞,大豫舞为后舞……但大都只改其名或辞,不变其舞,舞相传习,至今不改。

战场上的巴渝舞,有多少人参战,就有多少人歌舞,前面挥戈执盾、大声呵呼,后面伴奏的人击鼓顿足、随声呼应。

司马相如在《子虚赋》中描绘了前歌后舞的壮观: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山谷为之荡波。

后来,巴渝舞传入民间,每当节日或庙会时,人们都要表演巴渝舞。

届时,由十名男性青年表演,两人打锣,八人打鼓,八个带手柄的圆形鼓上还绘有八仙形象。

传统的打扮是每人戴一顶白色草帽,穿白绸对襟衫和灰色或黑色绸裤,脚上为鞋尖带汤圆花的布巾草鞋。

左手拿鼓,右手拿着1米多长的竹片,人们分成两排,边走边打,但都听从指挥,按着纸牌的点数打,如地牌、猫猫、三四、红九、丁丁、河牌、幺四、梅子等。

可以说,巴渝舞曾在中华舞蹈史上熠熠生辉。

三、川剧川剧是昆、高、胡、弹、灯等五种声腔融为一体而构成的剧种,也是我国戏曲宝库中一颗明珠,主要流行于四川、云南等地。

早期的川剧有资阳、川西、川北、下川东等不同支派。

目前,川剧的主要流派有旦行的浣派、丑行的傅派、武行的曹派等。

川剧讲究真实细腻、幽默风趣,并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一般通过托举、变脸、钻火圈、开慧眼、藏刀等特技来刻画人物性格,展现舞台多彩而神秘的气氛。

此外,川戏锣鼓在营造川剧音乐氛围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常用的锣鼓有大锣、大钹、小鼓、堂鼓、小锣,统称为五方,再加上弦乐、唢呐,便有七方之说,但这些乐器都得听从小鼓指挥。

川剧的角色分工很多,有生、旦、净、末、丑、杂等六大类。

川剧帮腔有领腔、合腔、合唱、伴唱、重唱等方式,意味隽永、引人入胜。

川剧语言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充满鲜明的地方色彩、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川剧的剧目非常丰富,有2000多种,曾有唐三千,宋八百,数不完的三列国之说。

川剧的代表剧目有五袍、四柱和四大本头之说。

五袍指的是《青袍记》、《白袍记》、《绿袍记》、《红袍记》、《黄袍记》。

四柱是指《水晶柱》、《九龙柱》、《碰天柱》、《五行柱》。

四大本头是指《琵琶记》、《金印记》、《红梅记》、《投笔记》。

川剧的昆、高、胡、弹、灯等五种声腔在这些曲目中都发挥出了自己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