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主要通过两种形式实现的:一种是中原人大量迁移巴蜀,对当地文化起到了推动作用;另一种是巴蜀内部大力发展文化,部分人外出学习,学成后又回到当地推广教育。
秦汉时期,关中长安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封建统治者为了控制六国的旧贵族,镇压地方的地主豪强,以此来稳定和巩固封建中央集权,就把这些旧贵族迁移到巴蜀,促使旧贵族势力与当地残余势力发生摩擦而相互消耗,有利于国家的统治。
这些人迁移到蜀地后,带来了中原的文化和生产技术。
后来,还有数以万计的移民被有组织地迁移到巴蜀,加入到蜀地开发的行列中。
随着巴蜀地区经济的繁荣,中原人口开始自动向巴蜀迁移。
这些人中既有没落的贵族和躲避灾祸的大户人家,也有到巴蜀谋生的贫困农民,他们都推动了中原文化在蜀地的传播。
秦汉时期,一些精通中原文化的人在中原和巴蜀间游学,也促进了中原文化在巴蜀的传播。
比如:汉代的大儒司马相如在少年时期曾拜著名的儒家大师胡安为师,而且三次往返于巴蜀与中原之间。
后来,他因汉景帝不喜欢其辞赋而辞职,开始了在中原的游学生活。
再后来,司马相如又返回成都居住,曾经两次来往于长安和巴蜀之间,以其才学卓著而享有盛誉,对中原文化在巴蜀的传播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此外,还有很多巴蜀的学人到中原各地游学。
他们大多在京师学习儒家经典,学成之后回到巴蜀。
汉景帝时,张宽等人就是受文翁的嘱托来到京师学习儒经,并在学成后回到巴蜀的,因此受到文翁的褒奖。
当时,不仅巴蜀的学子重视中原文化,统治阶级也十分重视对巴蜀的文化教化,政府经常向巴蜀各郡县派遣大批官吏。
这些官吏不仅执行中央政府的政策法令,对当地进行有效的管理,同时也是蜀地的思想文化启蒙者和传播者。
为了推广中原文化,统治阶级还在巴蜀地区广建学校,培养巴蜀士人。
当时,巴蜀地区在选用官员上偏重儒家学子。
比如:蜀郡太守文翁在选官时,学成归来的儒学博士的官阶就比其他人要高一些,而其他从中原回来的儒生往往也能被荐举为官。
在地方和统治者的双重推动下,中原文化在巴蜀快速发展起来。
而且在中原文化的影响下,巴蜀各族由原本的没有姓氏,逐渐过渡到有姓氏,生活习俗也发生了改变,最为明显的就是开始穿着中原汉人的服饰。
二、巴蜀文化与楚文化巴蜀文化发源于长江上游地区,楚文化则是在长江中游兴起的,两者虽各自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但是从出土器物来看,由于地理位置的缘故,两者又是相互影响的。
很早的时候,巴蜀文化和楚文化就开始了交流,而且是先蜀文化影响着先楚文化。
大约在东周时期,楚国日益强大,楚文化成为强势文化,使得巴蜀文化又开始受到楚文化的影响。
神秘的船棺例如:从丧葬礼俗上看,巴蜀文化中的典型墓葬都是以狭长形、长方形的土坑墓为主,而且坑的方向大多是东西走向,棺木多数使用狭长的独木棺,棺内还要填充白膏泥防潮。
在随后的一些时代逐渐出现了棺椁,木椁多为槽榫结构,内外均涂有生漆,棺木下还要垫上两根横木,椁室多为长方形,前面为头箱,后面为足箱,两侧还有三个箱子。
箱子里放着陶器、铜器和漆木器等陪葬品,这和楚文化中的墓穴、木椁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