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变脸变脸是川剧艺术中用来塑造人物的一种特技,也是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表现主义手法。
传说古代人类为了应对凶猛的野兽,把自己的脸部用不同方式勾画出不同形态,在遇到野兽入侵时通过脸部的不同形态来吓唬入侵的野兽,这就是变脸的原型。
而川剧则把变脸发扬光大,用绝妙的技巧使其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
一般而言,变脸主要有几种手法,分别是吹脸、扯脸、抹脸和运气变脸。
吹脸只适合墨粉、金粉、银粉等粉末状的化妆品。
表演时,舞台的地面上往往摆着一个很小的盒子,里面装着粉末,演员需要变脸时可通过伏地等舞蹈动作将脸贴近盒子,同时一吹就可将粉末扑在脸上,从而实现变脸。
扯脸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变脸方法。
表演前,需要将脸谱画在一张张绸子上,剪好,每张脸谱上都系有一把丝线,然后将其一张张地贴在脸上,同时将丝线藏于衣服的某一个顺手处。
表演者需要随剧情的进展,在舞蹈动作的掩护下将绸子一张张地扯下来即可。
扯脸的难度较大,因为粘脸谱的粘合剂不能太多,以免到时扯不下来,或者一次将所有脸谱都扯下来。
同时动作要干净利落,假动作要极为巧妙,以遮掩观众眼目。
抹脸是将化妆油彩涂抹在脸的某一特定部位上,表演时只要用手往脸上一抹,就可变成另外一种脸色。
如果整个脸部都要变,油彩需涂在额上或眉毛上;如果只变下半部脸,油彩可涂在脸或鼻子上;如果只变某一个局部,油彩需涂在要变的位置上。
运气变脸源于已故川剧名演员彭泗洪(传说)。
他在《空城计》中扮演诸葛亮,当剧情发展至琴童报告司马懿退兵后,彭泗洪便运用气功使脸由红变白,再由白转青,从而表现诸葛亮如释重负后的表情。
目前,变脸已经成为我国川剧艺术中的瑰宝,更成为一种神秘的艺术形式,一直吸引着人们去关注和探索。
五、扬琴扬琴是击弦乐器之一,被称为洋琴、敲琴、打琴、扇面琴、钢丝琴、蝙蝠琴、蝴蝶琴等。
它音色明亮、清脆,有着极为丰富的表现力,既可以独奏、合奏,又可以为琴书说唱和戏曲伴奏。
可以说,四川扬琴是巴蜀文化中地方曲艺音乐的品牌,也是中国扬琴艺术的重要传统流派之一。
四川扬琴有四川琴书之称,大约在清乾隆年间流行于四川的川东、川西、川南一带,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因演唱时主要以扬琴为伴奏乐器而得名。
扬琴吸收了川剧和清音的优点,通过唱与道白将叙事、抒情与戏剧融为一体,有层次地表现戏剧情节,因此被人们称为坐地传情。
通常情况下,演出时先由数人坐着演唱。
每人手中各拿一件乐器伴奏,以扬琴为主,鼓板、怀鼓、二胡、三弦、京胡等为辅。
以唱为主,以说为辅,演员分生、旦、净、丑等角色。
如今,在部分表演中还出现了主角站唱、配角坐唱的形式。
四川扬琴的音乐分为大调、越调、器乐牌子。
大调属于板腔体结构,以一字为基础,由一字、快一字、慢一字、二流、大腔、三板、舵子等组成,早期称为渔鼓洋琴、大鼓洋琴等。
四川的扬琴艺人也有行会组织,他们定期到茶馆聚会演唱。
1925年,成都开办扬琴班,开始招收艺童学习扬琴,这是四川扬琴最早的科班。
从20世纪30年代起,四川涌现出一大批造诣较高的扬琴艺人,如李联升、叶南章、张大章、杨竹开、李德才、洪凤慈、刘松柏等。
表演方式是由五人坐唱,击扬琴者在前排居中,小三弦在左侧,鼓、板、梆子由一人司职居于右侧,后排是京胡和二胡。
演员需要自弹自唱,同时夹以说白。
一般情况下,女角色都由男性反串,演唱时采用假嗓,而男角色则是真嗓、假嗓结合。
唱本与小戏曲剧本有些类似,唱词有七字和十字句,音乐分为省调和州调,省调主要流传于以成都为中心的川西平原,州调分布在川南、川东和川北的部分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