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巴蜀文化 > 第 七 章 巴蜀艺术(5)

第 七 章 巴蜀艺术(5)

2025-03-31 02:05:53

四川清音的结构形式分为单体、联曲体和板腔体。

在润腔方面以哈哈腔和舌尖弹音最为突出。

传统曲目有:《断桥》、《思凡》、《小乔哭夫》、《尼姑下山》、《花木兰》、《昭君出塞》、《小丈夫》、《金梅花》、《黄继光》、《送公粮》、《绣荷色》、《小会计》、《江姐上华蓥》等。

七、竹琴四川竹琴竹琴又称道琴或道情,是清初流行于成都的一种曲艺演唱形式,最早始于道教的劝善说道,曲调为玄门调与南间调。

光绪年间,曲艺艺人利用此种唱法改唱《东周列国》、《三国演义》等历史故事。

竹琴的形制与竹筒琴相近。

琴体用两端带有竹节的大龙竹制作,筒长在50—60厘米之间,外径在8—10厘米之间。

在两个竹节之间开有一个圆形出音孔。

音孔两旁分别剜起两条竹皮篾丝为弦,每条竹丝弦长35厘米、宽015厘米。

弦两端的下面各支有一个竹制琴马,使竹丝弦离开筒身并具有一定的张力,移动弦下的琴马可以调节竹弦的音高。

在两条竹弦和筒身之间,还夹有一个棱形的篾片用来调音,每支竹琴均可发出四个乐音。

四川竹琴通常由一位艺人自打自唱(单唱),个别情况下也有四五人为一组坐唱(群唱)的。

1914年间,梁平、江北二县还曾举行过两次竹琴大会,所使用的乐器是长约1米、直径66厘米的竹筒,在竹琴的一端蒙着猪护心油皮,还有两块长约17米的竹片子,并加上了碰铃。

民国初年,人们开始称其为竹琴。

后来,著名的竹琴老艺人贾树三把川剧、扬琴和竹琴融为一体,从而创出了贾派竹琴。

贾树三出生后不久,父母双亡。

3岁时,他便双目失明,生活全靠在皇城坝种菜、卖菜的姐姐和姐夫。

他14岁时起就背起道筒开始了艰难的竹琴生涯,20年间浪迹江湖,走巷串街,钻烟馆、茶馆卖唱或参与其他竹琴艺人的合唱,可谓历尽坎坷。

在这段时间内,贾瞎子先后师从李草药、马少成、蔡觉之等人学唱竹琴,又听遍了各类戏曲名家的演唱,在感到竹琴已濒临绝境时,自觉肩负起抢救和振兴竹琴艺术的重担。

贾瞎子对竹琴的改造主要是废除合唱形式,由他一人担任整剧的角色,以唱为主,中间加以道白,以渔鼓、简板拍打节奏。

其次是把扬琴和川剧唱腔大胆地引进到竹琴演奏中,并加以嫁接、融汇,按唱本内容与人物性格逐一予以提高,从而创造出一种新调竹琴——扬琴调。

贾派竹琴擅长说各地的方言,而且能够描摹不同的人物,击琴能够奏出千军万马的声音,有恢宏壮阔之势。

曲目以《三战吕布》、《华容道》等为代表。

传统曲目近300支,多为三国故事。

建国后,艺人们对竹琴的传统唱本、唱腔、演技和伴奏进行整理加工,编写出了《赶猪的人》、《华子良传奇》等新曲目。

八、相书四川相书又称为隔壁戏,以幽默讽刺见长,一般用谐音、歇后语、语误、吟诗、打油诗等引人发笑,因此有滑稽相书,话中有话之说。

演出时,由一位艺人在高约2米、宽约1米的帐子里用口技、铜铃、折扇和莲花落等道具摹拟各种声音与人物的对话,以此展开故事情节。

其大多流行于成都和重庆等地,此后逐渐形成带有方言特点的四川相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