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书是由口技逐步发展而成的,宋代瓦肆就曾有口技演出,这在宋人笔记《东京梦华录》等古书上都有记载。
《清稗类钞》称其俗谓之隔壁戏,又曰肖声,曰相声,曰象声。
据说四川相书是在清咸丰、同治年间由外省传入的,后来经过几代艺人的苦心钻研、完善,在吸收了众多民间艺术和兄弟曲种的特点后,丰富了内容,并创作、改编了许多极其风趣的节目,加上对本地方言的恰当运用,四川相书逐渐成为散发着地方乡土气息的独特的曲艺艺术。
四川相书的显著特色是富于幽默讽刺的喜剧风格,善于运用细小的生活片段来反映真实的社会生活。
内容有嘲笑剥削阶级愚昧无知的,有歌颂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也有妙趣横生让人听后觉得轻松愉快的。
相书以说故事为主,将飞禽走兽的声音加在故事前面,起到吸引听众的作用。
相书陈述故事的主要手段是运用对白来塑造人物的形象,使用的语言富于形象性。
相书段子里的人物,少的有两人,多的有十余人,为了让听众通过声音分辨出人物的性别、年龄、身份地位、性格特征以及在故事中细微的思想、情绪,演员需要运用唇、口腔、齿、喉和鼻腔等部位迅速变换不同的声音加以塑型,从而让听众融入故事情节中。
对四川相书艺术来说,曾炳昆的贡献可以说是最大的。
由他创作的《霉登堂》生动地描绘了20世纪40年代成都人民的苦难生活,为人民倾吐了哀怨。
此外,他还创作改编了《逗街》、《骗总爷》、《双灵牌》、《写对杀猪》、《花子闹街》等40多个段子,他的弟子刘玉清、曾小昆、罗俊林等人也都对相书艺术作出了贡献。
九、评书评书是以说为主的曲艺形式,大约在明代后期流行于四川各地方。
通常情况下,表演地点选择在茶馆,艺人借助桌子、折扇、醒木、帖子等道具运用语言吸引听众,再加上一些生动的表演动作,使节目更加吸引人。
四川评书源于唐代的说话和明代的评话,清朝咸丰后期曾盛行一时,当时的著名评书艺人有钟晓凡、代全懦等。
从表现手法来看,四川评书分为清棚、雷棚和黄派。
清棚以说烟粉、传奇之类的风情故事为主,重在文说,讲究以情动人;雷棚以讲史和金戈铁马一类的书目为主,重在武讲,通过艺人表达出金鼓号炮、马嘶虎啸之势,听众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之感。
黄派以模仿川剧舞台人物的表演为主,注重讲口。
评书的传统书目很多,基本都是根据古代的小说改编而成,如《隋唐传》、《七侠五义》、《水浒传》、《包公案》、《说岳传》、《三国演义》等。
建国以后,四川评书出现了一种短小精悍的韵文评书,全部使用韵文叙述故事,演讲者用朗诵的语调讲述故事,书目有《冷枪战》、《战天池》、《米拉山上的英雄》等。
四川评书历史悠久、人才辈出,以拥有四川地方语言而闻名。
评书中的俗语砣子是指一个单元故事,如《三国演义》分讨伐董卓、三英战吕布、火烧赤壁、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等砣子。
所谓书胆是指故事中的主人公,可以是一个人,比如《小八义》中的阮英、《岳飞传》中的岳飞等;也可以是多人,如《白眉大侠》中的徐良、白芸瑞,《包公案》中的包公、展昭、白玉堂等。
书贼是指故事中主要的反面人物,可能是一个人,比如《三侠剑》中的秦尤、《七杰小五义》中的宴飞;也可以是多个人,如《明英烈》中的张士诚、陈友谅等。
书筋是故事中的副将,大多风趣幽默,虽然本事不大但能逢凶化吉,比如《薛家将》中的程咬金,《大明英烈》中的胡大海、常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