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评书的传统书目异常丰富,分墨书与条书。
墨书是依照演义和小说改编、铺演的书目,如《水浒》、《隋唐》、《文武榜》、《济公传》等。
条书是由艺人创编的书目,比如《金鸡芙蓉图》、《铁侠记》、《王三槐反达州》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四川评书增加了一些根据现代小说改编成的新评书,如《红岩》、《平原枪声》、《林海雪原》等,使得内容更加丰富。
十、谐剧谐剧表演剧照谐剧是四川一种新的曲艺形式,是由曲艺表演艺术家王永梭首创的一种诙谐戏剧。
其特点是用话剧的手法,由一个人独演,演员不讲究服饰、场面和道具,在台上扮演固定的角色,通过与虚拟人物的对话,向观众叙述一个故事。
也就是说,演员通过舞台道具的依托和语言、动作、表情等,从不同的侧面向观众表现出剧中的第二种人(看不见又好似看得见的人)。
这就是谐剧特有的表演手法,被称为一人上场,满台生辉。
早在1939年抗日战争时期,谐剧的创始人王永梭就创作出了《扒手》、《黄巡官》、《赶汽车》等20多个谐剧节目。
1949年以后,又相继改编《结婚》、《苏二哥》、《在火车上》、《十二点整》、《打百分》等非常有影响的作品。
王永梭所创作的谐剧是中国戏剧界新兴的年轻剧种,也是四川独有的戏剧特产,即让一名演员在台上充当固定的角色,通过与虚拟的人物对话向观众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
这种表演形式不同于相声也不属于双簧,而是用四川方言以一人独演、独演一人的方式向观众展示一段幽默、俏皮的喜剧小品,因此广泛流行于四川和贵州的部分地区。
此外,由王永梭独创的谐剧还具有立体的漫画,表演的相声,有声的哑剧,独演的小品之称。
谐剧的表演者只有一人,这需要演员有极佳的语言和生动的动作,以便让观众感受到故事中的不同人物角色。
演员的表演功力也就体现在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抓住观众的心,把观众带入故事中去。
谐剧表演不同于上海的独角戏,最难之处在于没有交流的对象,因此比小品要难很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谐剧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普及,涌现出了沈伐、涂太中等众多颇有成就的谐剧演员,也创作演出了《霉不醒》、《我表个态》、《零点七》、《听诊器》、《这孩子像谁》等许多新剧目。
十一、川江号子说起川江号子的诞生,还真有点苦中作乐的感觉。
一直以来,人们都视川江航道为畏途。
在千百年的木船航运时代,江上木船的动力都来自船工的身体。
每当逆江而上或者船过险滩时,船工们就得拉纤。
漫漫路途,枯燥无味,船工们需要精神调剂,川江号子便应运而生。
用现在比较科学的说法,川江号子就是川江船工们为统一动作和节奏,由号工领唱,众船工帮腔、合唱的一种众和式的民间歌唱形式。
所谓川江,就是从宜宾到宜昌1000多公里的长江江段,这里以航道艰险、险滩密布、礁石林立、水流湍急而著称。
重庆市和四川东部是川江号子的主要发源地和传承地。
为什么会有川江号子存在呢?这还得从当地的地理环境说起。
自古以来,巴渝境内就山峦重叠、江河纵横、交通不便,货物流通、客运往来都需木船承载,帆船由此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
小的船有几个船工,大的有二三十个船工,以至更多。
艄翁又称驾长,是一船之主,船行船停、闯滩斗水、该快该慢,众船工皆听艄翁指挥。
在明、清时期,由艄翁击鼓为号指挥船行,统一扳桡节奏。
大约在清朝中期,才逐渐兴起号子,并产生了专门的号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