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绣最初流行于民间,至清中叶后期逐渐形成规模。
成都的九龙巷和科甲巷一带就是蜀绣最有名的地方。
即便是当时各县官府所办的劝工局中,也都设有刺绣科,主要生产官服、礼品、边花、嫁奁、日用花衣、彩帐和条屏等。
清道光年间,成都增添了许多绣花铺。
蜀绣作品蜀绣以本地织造的红绿等色缎和当地产的重要散线为原料,用线讲求工整厚重,设色典雅,针法是针脚整齐、线法光亮、紧密柔和、车拧到家。
针法具体有套针、参针、晕针、棚参针、斜滚针、族流针、编织针等,产品有嫁衣、卷轴、镜帘、花边、被面、枕套、鞋帽、裙子、帐帘等。
蜀绣是以软缎和彩丝为主要原料,使用独特而又纯熟的刺绣技法,如衣锦纹满绣、线条绣、双面绣等。
由于受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和文化艺术等各方面的影响,蜀绣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构图疏朗、纹路细腻、色彩明快的独特风格。
在现代绣品中,有巨幅条屏、袖珍小件、欣赏名品和普通日用消费品等。
比如:北京人民大会堂四川厅的巨幅芙蓉鲤鱼座屏和蜀绣名品蜀宫乐女演乐图挂屏、双面异色的水草鲤鱼座屏、大小熊猫座屏等,都是蜀绣的代表作。
蜀绣还有气韵连贯的艺术效果。
据《蜀都赋》记载:若挥锦布绣,望芒兮无幅。
随着蜀地丝织业的发达,蜀绣有了雄厚的基础,尤其是所产丝帛质好量大,因此唐宋时有茧丝织文纤丽者穷于天下,民织作冰纨绮绣等物,号为冠天下之称。
这就说明,良好的社会物质条件与优裕的精神氛围让绣艺妙绝天下。
《花间集》中除了咏诵五代蜀中男女之间的情事外,也有刺绣方面的描写,比如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锦浦春女,绣衣金缕,雾薄云轻等,从这些词中可以得知当时女红的兴盛。
古蜀中的绣品传世很少,较早的有北宋蜀绣双冠图片,绫地和绣片高44厘米,宽307厘米,上面绣有两株鸡冠花、孤屿和水草、水波纹等,一只雄鸡站在岛屿上,昂首、振翼啼鸣催晓,上端有明昌御览玉玺一方。
宋人的绣品针线细密,比汉唐流行的纹样更有生活气息。
20世纪70年代末,川西农村几乎家家会女红,户户有针工,人数达4000多人。
她们不但刺绣日常用品,还生产出口的生纺绣片、绣屏等,但绣品仍然保持着浓厚的地方特色。
蜀绣的发展经常得到画家们的支持,比如《薛涛制笺图》绣屏,就是由画家赵蕴玉提供绣稿,然后由刺绣工艺师制作出的一幅佳作。
蜀绣还采用线条绣,在洁白的软缎面料上运用晕、滚、纱、切、藏等技法,以针代笔,以线代墨,绣出来的图案极为精致。
三、漆器四川漆器是全国闻名的工艺品,早在2000多年前就具有不变形、不裂口、光泽明亮、抗腐蚀性强的优点。
到了汉代,四川漆器风靡中原,品种有盒、盘、奁、案、耳杯、扁壶、卷筒等。
漆器上还有用色漆精细描绘的禽、兽、神仙等图案。
仿古漆器四川漆器有木胎、纸胎、角胎、皮胎、竹木胎、麻布脱胎、塑料胎等多个品种,造型美观、工艺精巧,漆面光亮如镜。
雕花填彩是四川漆器的主要工艺特色,艺人们用刀就像用笔,刀法娴熟流畅,在胎底上雕刻各种各样的花纹,填上色漆,然后反复打磨抛光而成。
近年来,艺人又创造了暗花漆下彩、银片雕填、透明漆隐花等工艺,极大地丰富了四川漆器的技法。
除此之外,还有蛋壳镶嵌、螺钿镶嵌、堆嵌、漆笼金等多种装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