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彝族特色的漆器堪称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
凉山彝族漆器技术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彝族先民创造并使用了木皮质器皿,这就具备了漆器的胎质条件。
随着汉代以后漆器的日益兴旺发达,彝族先民吸收了髹漆工艺,从而创造了富有本民族特色的漆器。
此后,伴随着凉山彝族社会的发展,漆器也得到不断的丰富与提高。
漆器的使用涉及餐具、酒器、兵器、马具、毕摩毕摩也称白马、呗耄、西波等。
彝语音译,意译觋爸。
彝族巫师。
用具等20余种。
特别是餐具、酒器,经久耐用,持续使用到今天。
彝族漆器的漆为土漆,有红、黄、黑三种颜色,这主要是因为彝族人喜爱红色,将其看作勇敢、热情的象征;而黑色代表尊贵和庄重;黄色则代表美丽与光明。
这三种颜色错综调配,再加上朱砂、石黄、锅烟等颜色,使得色彩更为明快艳丽,不失为彝族文化艺术中的瑰宝。
漆器纹饰的制作方法有彩绘、镶嵌、雕刻和堆漆四种。
无论哪种方法制作出的漆器,都具有古朴典雅、精细美观的特点。
漆器图案的布局与器型相和谐,器物的不同部位绘有不同的花纹,绚丽的纹饰和优美的造型浑然一体、和谐统一。
现代漆器在继承传统风格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创新,彩绘、堆漆、雕填、变涂等工艺都有很大发展,品种也更加多样化。
四、竹丝瓷胎工艺竹丝瓷胎又称竹丝扣瓷,被誉为东方艺术之花,是由民间工艺发展而来的,属于竹类编织中的特种编织工艺。
竹丝瓷胎的选料非常严格,编织难度也非常大。
传统色彩以古铜色为主,然后辅以竹丝本色和黑色竹丝。
竹丝瓷胎的图案也各不相同,品种繁多,花色不断翻新,主要产品有花瓶、茶具、餐具、咖啡具、首饰盒、烟具、竹压盘等。
成都的瓷胎竹编距今已有百年历史了。
大约在清光绪初年,成都崇庆县的竹编艺人独创出了一种以卤漆制品为底胎,用竹丝依胎形而编织成的漆胎工艺品,以后逐渐变成锡胎,再后来又变成瓷胎。
瓷胎竹编是用千百根细如发、软如绵的竹丝,在瓷器上均匀地编织出的一种竹编制品,特点是竹丝与瓷胎浑然一体,达到了天衣无缝的效果,而竹丝和洁白如雪的名瓷相映成趣,给人以极佳的美感。
成都的瓷胎竹编是竹编工艺品中独具特色的品种,编制工艺非常繁琐,采用疏密相间的密编,图案花色既有丰富多彩的几何图案,又有千姿百态的自然图样。
竹丝瓷胎工艺品不松不裂、不受虫蛀,只要注意防潮,就可经久耐用。
瓷胎竹编用的竹丝选自四川邓昧山脉生长的慈竹,而且节距必须在66厘米以上,还没有划伤痕迹的两年青壮竹。
将50公斤慈竹反复挑选加工后,最终得到400克的成品竹丝,然后制成薄如绸的经篾,纬丝绷要像毛发一样粗细均匀、柔韧适度,这表明对原料的制作技术要求是非常高的。
瓷胎竹编工艺品的编织技艺要求很高,难度非常大。
从起底、翻底、翻顶到锁口,全部工序都要不出现竹丝接头,不出现绞丝、迭丝等技术差错,要保持经篾纬丝的比例匀称,给人一气呵成的感觉。
瓷胎竹编在图案设计方面已经从简单的花边发展到复杂多变的几何图案、隐花图案、提花图案和山水花鸟等自然图案。
在编织技艺上,除了保留传统的细密编之外,竹编艺人们经过反复琢磨,又创出了特细编、疏编、疏密结合编、弧形锁花、元心起花、漏花、浪花、链花、条花、别花、穿花、格花和贴花等十多种新工艺。
除了传统的花瓶、茶具、饭碗、咖啡具等产品外,还有首饰盒、文具、竹压盘、笔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