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崃美术陶瓷以红褐色居多,釉色有20多种,装饰技法主要有印花、釉下彩绘、刻划花和堆贴花等4种。
陶瓷的纹饰简洁古朴,民间风味浓厚,有明显的地方特色。
邛崃美术陶瓷的手捏人物和动物采用合理的变形与适度的夸张,形象生动又传神,仅形式就有20多种,虽然出自民间匠人之手,但有非常高的艺术品味。
可以说,以高温、无铅、釉下彩为特点的邛三彩完全可与北方的唐三彩相媲美。
七、砂器四川省的荥经砂器名扬海内外,是传统的土黑陶工艺器皿,距今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
荥经砂器造型古朴大方,具有耐高温、抗腐蚀、不变色、不氧化的特点,煮食时不和食物中的酸、碱、盐发生化学反应,即使盛放食品也能保持长时间不变质,是理想的炊具。
而且其釉色别具一格,可称得上是民间的工艺品。
砂器作品四川的砂器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时期,荥经就有了砂器。
当时,荥经是古蜀国边境贸易的大集市,商品贸易十分繁荣,是丝绸贸易和军事重镇。
关于砂器的由来,在当地还有一个民间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位朝廷大官南巡,在经过四川的古城坪时,因道路不畅通,他不断地爬坡上坎,虽然费了很大周折,走了一天却没有走多远。
这位大官累得腰酸腿痛、筋疲力尽。
由于口干舌燥,他便命令手下人找开水解渴,但是手下人找遍了临近的村子,所有的住户都因为家里太穷,拿不出烧水的家什,所以谁家也没有开水。
官兵们为了讨好大官,便逼村中的住户。
有一户人家被逼急了,随手抠了一砣湿泥巴,用手捏出窝窝后在里面放上清水,然后将其放在火上烧。
朝廷大官喝了这泥窝窝烧的开水后,却连声称赞水好喝。
大官走后,当地人纷纷用泥巴做成各式各样的锅放到柴火上烧,于是烧成了现在的砂锅。
随着时间的流逝,荥经砂器就世世代代流传了下来。
砂器的制作分为采料、粉碎、搅拌、制胚、晾晒、焙烧、上釉、出炉、入库等多道程序。
采料是指取黏土、备煤渣,接着是粉碎,原始的作坊采用役牛碾细、和水、牛踩等方式,而今都是用磨机粉碎、搅拌机搅拌。
制胚采用托转盘,模具手工制作,少数工匠不用模具也可制作。
制作时,用脚踩转托盘,砂器成型后还要贴花,并雕饰上不同的图案,如龙、狮、凤、竹、菊、兰、鱼等,其独特的造型都在这一环节完成。
所谓晾晒就是采用自然阴干,不能长时间曝晒。
焙烧则是将阴干的毛胚放到特制的地坑或烧窑里,通常是放一层煤后放一层毛胚,点火后,封闭地坑或烧窑,进行1000℃以上的高温焙烧。
出炉时,把带着高温的产品投到上釉的地坑里燃烧上釉。
最后是等砂器出炉降温后,根据检测的成品质量分类入库存放。
砂器的制作工艺要环环紧扣,一丝差错也不能出,最为重要的环节就是制胚造型。
届时,手工的轻重、图案的精致、打磨的程度都直接关系到砂器成品的质量。
此外,焙烧的火候和上釉的好坏也决定着砂器产品质量的优劣。
荥经砂器的主要原料是黏土,俗称白善泥,呈黄白色,土质细腻且带有极强的黏性,是没有污染也没有毒和有害元素的黏土,为荥经古城坪所特有。
民国时期,古城坪有砂锅烧制窑13座。
当时,主要烧制烘锅、水缸、炉具、药罐、坦砂锅、甑饭砂锅、敞口砂锅等。
解放后,荥经砂锅产品的种类逐渐增多,增加了节煤炉、火锅、电炉盘、茶壶茶具、蜂窝煤炉、花盆、食槽等40多个品种。
著名的川菜——砂锅鱼头所使用的器具就是荥经砂器,此外用它熬制中药也是一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