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巴蜀文化 > 第 二 章 巴蜀文化交融(3)

第 二 章 巴蜀文化交融(3)

2025-03-31 02:05:52

巴蜀墓葬中有墓道的坟墓只是一小部分,这些墓道几乎皆上宽下窄,呈斜坡状,而绝大多数巴蜀墓葬都是没有墓道的。

这说明此种丧葬现象并不是巴蜀文化中所固有的。

在楚墓中,大多数坟墓都设置墓道,说明巴蜀文化中的墓道设置是受楚文化影响的。

巴蜀墓葬中挖腰坑的现象也很少见。

实际上,早在商代早期,腰坑就已经出现了,而且在周朝时这种葬俗已经扩展到秦国和楚国。

由此可见,巴蜀文化中的腰坑是受到楚文化和秦文化的影响。

巴蜀文化受楚文化的影响还体现在出土的日常器具上。

在四川一些地区的船棺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一种四耳陶壶。

这种陶壶是中原地区没有的,在楚国区域内却十分常见,湖南、湖北也出土过这种样式的壶。

而且其在楚国出现的时间比较早,流行区域也很广,因此可认定巴蜀文化中的这种四耳壶来源于楚文化。

除此之外,铜器也充分体现出巴蜀文化中的楚文化因素。

楚国有一种独具特色的器物——敦,有扁圆或圆球状两种样式。

扁圆的敦盖与器身和足都不对称,而圆体敦的盖与器身和足则是对称的。

春秋晚期,楚国就出现了大量的敦,而且开始是扁圆敦,后来逐渐过渡为圆体敦。

在巴蜀文化中也发现了许多敦,且大多是战国中期的器具,这说明巴蜀文化中的敦是从楚地传入或者是受楚文化影响而仿造的。

巴蜀文化中的铜壶是圆壶,小口、长颈、斜肩、深圆腹状,大致分为铺首耳圆壶和提链形圆壶两种。

这两种圆壶的花纹同楚文化中的圆壶纹饰几乎相同,却与中原流行的铜壶不同。

而且,这些圆壶出现得要比楚文化中的同类壶晚一些,很明显是受到楚文化的影响。

巴蜀和楚是先秦时期的两个重要漆器生产地,两者之间相互影响。

巴蜀漆器吸收了楚漆器的榫铆制作方法,而楚漆器则吸收了巴蜀漆器的图案和部分花纹。

巴蜀文化之所以包含了很多楚文化的元素,主要是因为两者在地理位置上的临近,再加上当时两地的交通也比较便利。

古代的楚国人进入巴蜀有两条路:一是从汉中大巴山进入巴,然后到蜀;另一条是走水路,经夔门和巫峡达到四川。

要想从蜀地达到楚,可以从长江顺流而下,几天就能到达楚国的郢城。

如果从巴国的汉中到楚,坐几天的船也可以到达楚都鄢郢。

顺畅的交通自然为巴蜀文化和楚文化的交流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此外,巴蜀文化与楚文化的交流还有战争的因素。

战争在破坏各地文化的同时也会意外地对各地文化的交流、融合起到推动作用。

春秋时期,巴国在伐楚的过程中就曾获得过楚国的城池。

此后,巴国与秦国、楚国一起灭庸国(《辞海》云:庸,古国名,曾随同周武王灭商,春秋时是巴、秦、楚三国间较大的国家,公元前611年为楚所灭),而当巴国再次伐楚时,却遭到了失败。

春秋末期,巴楚虽然成为同盟国,但两者在相互帮助、共同对外的同时却又相互攻伐,楚国还曾占领过巴国的都城——枳。

事实上,楚国与蜀之间也并非相安无事,据《史记》记载:蜀国曾伐楚,并攻占了兹方,而楚国为了扦关也进行过殊死抵抗。

巴、蜀两国同处于长江上游,双方战争连年不断,蜀国曾数次攻打巴,而楚国也在不断蚕食巴国,于是巴向秦求救。

秦国早有南下灭楚的打算,但是在灭楚之前必须先攻占蜀国以便为自己打好物质基础。

在这种情况下,楚与蜀又结成了联盟。

因此,在战争与结盟中,巴蜀文化和楚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交流和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