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间,至今流传着很多与砂锅有关的俗语和歇后语。
比如:打烂砂锅问(纹)到底等,甚至连枪毙人也叫敲砂罐。
以前,人们还把生产砂锅的人称为某某砂锅,比如张砂锅、李砂锅、王砂锅等。
由于民风民俗的不同,砂锅具有多种用途,像药罐、粪罐用砂锅;洗脸用砂锅;将砂器烧制成的圆筒用作风箱的连接筒;用废砂锅砌墙;用砂器卷成烘炉做烘锅子馍馍……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又用砂器制成了中间烧木碳、周围烫食品的火锅;制作成电炉盘、花盆、茶具、茶壶等。
从砂锅到砂器,除了制作工艺有了改进外,产品也朝着工艺美术品的方向发展,比如由生产龙砂锅、龙凤锅、金鱼盖砂锅、贴花砂锅等转变为生产工艺茶具、壁画、花瓶、艺术人物像、动物模型等,正因为如此,专家学者将其列入民间工艺美术品类。
八、竹簧工艺品竹簧雕刻主要产于四川省的江安,又称江安竹簧雕刻,是一种民间工艺品。
据《辞海》释文:竹簧工艺也叫翻簧,是把楠竹锯成竹筒后去节去青,留下薄层竹簧,经过煮、晒、压平、胶合或镶嵌在木胎上,然后打磨光亮,并雕饰上人物、山水、花鸟……竹簧工艺品大约在北宋时期,江安人民就利用楠竹编织成箩筐、椅子、背兜、蒸笼等日常生活用品。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工艺由粗到精,人们可以在筷子头上雕刻狮子、龙凤等,并将楠竹削去外皮,仅留下一层竹心、竹簧片,再用胶贴在木板或铁片上,然后把图案雕刻在竹簧片上,从而制成各种各样的用具和装饰品。
经过世世代代的传承和发扬,最终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竹簧工艺品。
江安位于四川省的南部,坐落在长江南岸,此地所生产的楠竹纹路精密,竹青像绸缎,竹簧如象牙骨,是竹簧雕刻的上乘原料。
竹材经过科学的处理后,纹理更显细腻,色泽淡黄而又莹润晶亮,因此被称为竹象牙。
此外,竹材被存放的时间越久,质地就越坚硬。
用优质楠竹竹壁内侧的竹簧作原料,经过煮、压、粘贴等技术加工而制成的工艺品,又被称为贴簧、反簧、翻簧。
坐落于江安、长宁两县交界处的蜀南竹海,面积达数万亩,为竹簧工艺品的生产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
竹簧工艺品品种多样,有竹雕、竹簧雕、竹筋皮、竹簧镶嵌、竹家具等。
这些竹制品在制造过程中都巧妙地运用了镶嵌和粘贴技艺,突破了竹材自身形态的束缚,而且采用了青雕、古雕与空雕、半浮雕、竹簧染色浅雕等工艺,使竹簧工艺品造型新颖、独树一帜,既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又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各类竹簧工艺品有纯竹结构与竹木结构两大类,近年来又相继发展出竹石、竹铁、竹藤等多种结构,作品的花色也非常多,有300多种。
图案题材有反映都江堰、峨眉风光等山川名胜的,有用带麻雀斑纹的红豆木、楠木、乌木等优质材料作配料而组成的花卉草木,有取材于古代传说的麻姑献寿、哪吒闹海,还有象征吉祥如意的龙、凤、熊猫等图案,个个栩栩如生、优美自然。
蜀南竹海的竹簧工艺品质优工细,早在明代时就深得人们的赞赏,并驰名全国。
20世纪60年代,江安竹雕工艺产品便远销海外,如日本、美国、德国、法国、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港澳等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