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巴蜀文化 > 第 七 章 巴蜀艺术(14)

第 七 章 巴蜀艺术(14)

2025-03-31 02:05:53

九、木版年画与绵竹年画木版年画木版年画是一种在纸上用木板彩色套印的、过节时张贴的民间画,用来除旧迎新、营造节日的喜庆气氛。

据文献记载:汉代民间就有在门上画勇士、贴门画的风俗,清代中叶更为盛行,全国各地都有年画并形成各自的地方风格。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木版年画逐渐失去其实用性,流失非常严重。

绵竹古时有西蜀名邑、益州的重辅、洞天福地、小成都之美称,而今又有年画之乡的佳誉。

绵竹县原本不是县,只因这里盛产绵竹,汉初建县时便用绵竹作为县名。

杜甫曾经称赞绵竹不屈不挠,越是经历风霜,竹针越坚硬,越是挺拔向上,并写有一首诗:华轩霭霭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

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

绵竹盛产25种以上的竹子,这些竹子都可以用来造纸,也是绵竹年画产生的物质基础。

同时,绵竹县自古以来人杰地灵,是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儒家文化、三国文化以及酒文化的交汇处,这些也是绵竹年画产生和发展的文化积淀。

绵竹年画与天津的杨柳青、江苏的桃花坞、山东维坊的年画合称为中国年画四大家,被国家文化部评为中国民间艺术一绝。

关于绵竹文化的起源,至今仍是个谜。

但据《山海经》等古书记载:东海渡朔山上有一棵弯曲伸长达3000里的大桃树,它的枝叉一直伸向东南方的鬼门,山洞里的鬼神都要从这里出入,树下有两位神将把守,是哥俩,名叫神荼和郁垒。

他们发现有恶鬼时,就用苇索捆住送去喂虎,使百姓们得以安居乐业。

这个传说也许就是东南方大吉大利和成语绳之以法的来历。

自周代起,每逢年节人们都要在6寸宽、12寸长的桃木板上画上两位神将的画像,然后将其悬挂在大门或寝室门的两侧,用来镇邪驱鬼、祈福纳祥。

后来,唐代又出现能镇邪纳祥的秦琼、尉迟公的画像。

此后,门神的种类越来越多。

北宋御史赵抃在《成都古今记》中将成都每年最后一个月的市场称为十二月桃符市,这里的桃符市就是年画市场的俗称。

南宋的《东京梦华录》卷六中写道: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桃符,迎春牌儿,纸马铺印钟馗、财马、回头马等馈与主顾。

除夜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

由此可知,宋代的成都就已经有了年画市场,且成都桃符市的年画大多是由附近绵竹、夹江等县的年画作坊提供的,可见宋代时绵竹年画就已经非常有名了。

到了明末清初,绵竹年画基本进入繁盛时期,乾隆、嘉庆年间,全县有大小年画作坊300余家,专业年画创作人员达到1000余人,年产年画1200万份,产品除了运往两湖、陕、甘、青和西南各地外,还远销印度、日本、越南、缅甸和港澳等国家和地区。

手绘的传统赵公镇宅绵竹年画在绘制风格上,不仅继承了唐代之前手工绘制年画的制作风格,还继承了唐代之后雕版印刷年画的风格。

绵竹年画首先要刻成线版,在绵竹年画中起到轮廓的作用,其次主要还是靠人工彩绘,但从不套色制作,需要经过不同艺人的手笔来呈现出不同的风格,这也是绵竹年画区别于其他年画的主要特点,即它的绝妙之处。

在彩绘的过程中,艺人们叫它一黑(指黑线版)二白(指人物手脸底色及靴底作白)三金黄(指衣冠及道剧的橙黄色)五颜六色穿衣裳(指洋红、桃红、黄丹、佛青、品蓝、品绿等)。

此外,还要辅以明展明挂手法,借助同类色的深浅变化来增强画面的节奏感和装饰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