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女将军穆桂英的传统绵竹年画就是色彩鲜艳明快的作品,这主要是因为年画艺人在作品上无拘无束地使用艳丽的颜色,如桃红、猩红、草绿、金黄、大红大绿,使其充满生机与活力,并在强烈的对比中追求适意与和谐。
年画艺人们常常使用少量的复色——二门子灰或金、银、黑、白等线、面穿插在对比强烈的色彩中间,用来协调画面的色调。
对此,艺人们还总结出一句口诀:深配浅、酽(指浓度)配淡,深浅酽淡要相间。
绵竹年画的颜色一般用的是矿物质色和民用染料。
根据季节不同,在制作时调上不同成分的胶矾,这样就可使作品的颜色爽朗、经久不败。
再次,绵竹年画的古版拓片——摇钱树绵竹年画,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归纳起来有避邪迎祥、生活生产、讽刺幽默、戏曲故事、风俗习惯、神话传说、历史人物、花鸟虫鱼等内容。
它的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有横推、中堂、门画、斗方、单条、条屏、木版拓片等。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如今又相继增添了册页、扇面、台历、挂历、手卷、贺年卡、广告年画等新形式。
绵竹传统年画的主要品种是门神,大小分为大毛、二毛、三毛、四毛等规格。
毛是对纸张大小的特殊称谓。
鲁迅先生就曾收藏过《老鼠嫁女》的绵竹年画。
斗方多是带有讽刺寓意的独版小品,也是一种民间讽刺画。
如《三猴烫猪》画的是三个猴子和一头肥猪正在打牌,肥猪坐在上席,三个猴子分别坐在下方和左右两侧。
肥猪面前堆放着金银财宝,身旁两个妖艳的侍女正在为它端茶燃烟。
当肥猪调戏侍女而分心时,三个猴子乘机比画着在桌下换牌,伙同烫猪。
整幅图像造型生动、寓意深刻。
杂条通常是参照民间传说以及孝道和福寿的文化内容创作而成的年画,戏曲和文学作品中最动人的情节也被刻绘成人物画,如《西游记》。
当然,民间风采的花鸟画也有很多,如《百寿图》。
横推是表现人物众多的、大场面的横幅画卷,《迎春图》就是绵竹年画横排的代表作,描绘了清朝绵竹迎春会的盛况,展现了400多个人物和丰富多彩的迎春活动,生动地再现了清代的民俗民风,被专家学者称为清代的《清明上河图》。
绵竹年画有着明显的地方特色,构图上讲究对称、饱满、完整、主次分明且多样统一,设色不但单纯艳丽,而且强烈明快,构成了红火、热烈的艺术效果。
其用线洗炼、流畅,刚柔结合,具有强烈的节奏感。
而且,造型使用夸张、象征、变型、寓意等表现手法,使塑造的艺术形象生动感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绵竹年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从形式到内容,从内容到载体,从载体到制作方法、包装等都有了很大发展,使得绵竹年画逐步走向了日常化、实用化、装饰化、收藏化、宣传化、礼品化。
而今,绵竹年画已被世界百余家博物馆和数以万计的专家、学者、艺术家、收藏家所收藏,并先后赴美国、英国、法国、日本、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
十、四川缬染缬染始于秦汉,盛于唐代,史称为蜀缬。
唐时缬品的印染技术已经很成熟,到了中后期,人们穿用染缬品已成为一种社会风尚,此时传世的绘画作品有周虻的《簪花仕花图》、张萱《捣练图》以及一些唐三彩俑,就连敦煌的唐代壁画中都可以见到染缬的痕迹。
元代的《碎金》一书中就记载了九种染缬名目,即撮缬、锦缬、檀缬、蜀缬、茧儿缬、浆水缬、三套缬、哲缬、鹿胎斑。
此外,还有鱼儿缬、团窠缬、玛瑙缬。
缬染在宋代时被发展为著名的鹿胎缬,明代时被用于棉布的印染,清代后四川的染坊逐渐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