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巴蜀文化 > 第 七 章 巴蜀艺术(16)

第 七 章 巴蜀艺术(16)

2025-03-31 02:05:53

缬染作品四川缬染有绞缬、夹缬、蜡染等方式。

绞缬是简单地把布打绞成结再浸染的方法,颜色效果不受限制,随心所欲;夹缬是把木板或浸过桐油的硬纸刻成缕空的花纹,在缕空的地方涂刷上石灰、豆浆后把布或丝绸放入蓝靛浸染;蜡染则是用蜂蜡或白蜡作防染的原料,先在白布或绢上用熔化了的蜡描出花纹,然后浸入染缸染色,再用温水褪蜡。

缬染在20世纪60年代发展了拔染新工艺,就是在蓝布上用镂空花板填充上拔染剂褪掉蓝色,得到蓝地白花布,蓝色和白色的对比清新怡人。

图案通常有狮子滚绣球、鹿鹤同春、蟠桃献寿等。

民间染缬由于加工工艺的不同,分为灰染、拔染、扎染和蜡染。

灰染属于碱剂防染工艺,用棉布作原料,把镂空花板置于酸洗后的布上,然后在镂空的地方涂刷上细石灰与豆浆调合成的防染剂后,进行蓝靛染色,这种染色要经过清洗、吹干、刮去灰浆、蒸布、散气、踩整等多道程序才能完成。

拔染是把蓝色布褪掉原有的染色,形成白色的花纹。

也就是说,拔染与传统防染蓝印花布在生产工艺上完全相反,前者是在蓝色布上拔出白色花纹图案,后者则是在白布上浸染成蓝底白花的图案花纹。

拔染的特点是花布花纹清新,民间风格浓厚,并带有明显的地方特色,但主要还是突出在图案的设计上。

除了继承古代民间蓝印花布的生产技术与传统的制版风格外,拔染对民间的吉祥寓意图案应用也是很成功的。

扎染是把浅色布抓成小撮或用针串或用染布折叠或是扭成塔状将线固定起来,然后放入染液中染制而成。

蜡染就是在白布上用溶蜡描绘出花纹,然后放入蓝靛染色,最后去掉腊色,花纹就绘出来了。

这种染色技艺主要盛行于川东南部的苗族地区。

此外,元明时有一种染缬叫鹿胎斑,沈从文从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中引证道:鹿胎花者,多叶紫花,有白点,如鹿胎之纹。

这也就是紫地白斑的花样。

鹿胎缬属于绞缬(扎染)的一种,但又是一种比较讲究的高级染缬,加工技术要比一般的扎染繁琐很多,加工出来的产品在当时被视为奢侈品。

北宋政府曾几次发布公文要求停产或减产:诏川陕市买场、织造院,自今非供军用布帛,其锦、绮、鹿胎、透背、六铢、欹正、龟壳等段匹,不须买织。

虽然类似的公文还专门对两蜀发布过,但四川的生产依然比其他地方兴盛许多。

十一、四川派盆景盆景作品盆景是一种民间工艺品,指的是在一个花盆里培养小型的花草,并匹配适当的泉、石而构成自然景色,通常陈设在室内。

提起盆景,当以四川盆景最为著名。

四川省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植物资源比较丰富,同时盛产砂片石、砂积石等多种石料,这都为盆景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传四川盆景起源于五代,盛行于明、清,现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陈列的金玉宝石造型的盆景就是以四川树桩盆景作为范本的。

四川盆景因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以成都为中心的川派。

一篑功盈尺,三峰意出群。

望中疑在野,幽处谷生云。

这是杜甫对盆景的赞誉,由此可看出盆景堪称四川山水名胜的艺术反映。

而青城天下幽,峨眉天下秀,三峡天下险,剑门天下雄中的幽、秀、险、雄就是川派山水盆景艺术风格形成的源泉。

川派盆景在树桩的加工上采用棕丝绑扎的方法,并讲究树干的弯曲,但在制作上却很少对树木打眼钻孔、生雕硬刻,虽然经过反复的加工,但并没有刀劈斧削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