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巴蜀文化 > 第 七 章 巴蜀艺术(17)

第 七 章 巴蜀艺术(17)

2025-03-31 02:05:53

四川盛产砂庄石,用川石来表现川派盆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砂庄石瘦漏生奇,大多是纵向褶皱,还有许多透孔者,或雄奇,或幽深,或险峻,或秀丽,都是很好的山水盆景材料,特别是砂庄石有极好的吸水性,而且容易雕琢加工。

除了砂庄石以外,四川的龟纹石、钟乳石、岩浆石也是较好的盆景石材。

石材的丰富使四川的山水盆景有着生机盎然的活力。

通常情况下,四川的山水盆景总是铺苔种树,所布置的植物种类有虎刺、柏类、竹类、六月雪、金弹子等。

它一般不作桥、亭、舟、人物、动物等点缀物,只用山水竹树青苔的巧妙组合来表现主题。

正如咫尺之内瞻巴山千寻,一盘之中观蜀水万里,追求的就是一种和谐、自然、含蓄的艺术境界。

四川山水盆景的布局受到四川自然山水景观的影响,以高远式和深远式居多,表现为山峰险峻、水面狭小、树木茂盛等造型。

四川树桩盆景分为传统规则型和自然型。

传统规则型的特点主要着重于立体空间的造型,四面可观,步移景换。

主干的造型变化多端,有方拐、掉拐、对拐、滚龙抱柱、大弯垂枝和三弯九倒拐等式样。

以三弯九倒拐为例,正面看可以发现主干只有三个大弯,侧面却能见到九个小拐。

若半侧着赏玩,三大弯、九小拐全都展现,如蛟龙一般。

规则型盆景除了主干的造型外,还有枝盘造型。

枝盘造型可以分为平枝式、滚珠式和半平半滚式三种。

滚珠式出枝比较自如、形式多样,每当花期之时就婀娜妩媚、楚楚动人。

自然型树桩盆景则更为自由,枝片多少完全由具体树型、树势决定。

四川郫县盆景也属于川派,源远流长,早在唐代就进入宫廷,当时称为剑南盆景。

后来,经宋朝大诗人张喻、清代花卉盆景艺人李班长等人的发扬,郫县盆景逐渐盛名海内外。

它的材料主要有银杏、梅花、金弹子、罗汉松、贴梗海棠、六月雪等,并以美观的造形、丰富的内涵、考究的制作和富含的诗情画意而著称。

十二、石刻艺术四川的石刻艺术在艺术史上为天府之国增添了魅力。

作为石刻之乡的大足县,有40多处石刻,造像达5万多个。

其中最著名且规模最大的两处是宝顶山和北山,这两处石刻不仅是我国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晚唐以后石窟艺术的代表作。

北山的石刻造像近万座,主要集中在长约1里、形状如新月而名为佛湾的地段上。

这里的石刻群开凿于唐景福元年(892年),历经五代、两宋,前后经营了250年,均刻工精细、形象生动,其中的几座观音、文殊和普贤的造像最为生动。

宝顶山石刻宝顶山的石刻在风格上和北山不太相同。

这里的刻像大多采用一组一组的雕像来连续地表达一个或几个不同内容的佛经故事,内容丰富又饱含生活气息。

如一组叫《父母恩重经变像》的石刻,讲述的是父母养育儿女的过程,由11组雕像来表现怀孕、临产、哺乳、孩子长大成人、婚嫁、离别等故事。

每一组又都表现一个主题,人物形象和思想感情都刻画得生动、细腻,并刻有文字说明。

观看这里的石刻,仿佛在欣赏古代的连环图画。

《释迦降生图》也是颇有趣味的。

释迦降生后,半身端坐于石盆内,旁边有两个力士手扶着石盆。

上面雕有九条龙的龙头,正中的龙头口中吐水洗濯太子,意为九龙浴太子。

水是从这片崖壁上水池流下来的。

根据地形,这里并不适于崖刻,因为日久天长就会把崖壁浸蚀。

但聪明的石匠巧妙地利用雕刻把水池积水从龙头排走,这种独具匠心的设计让人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