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手观音》是一座非常壮观的雕像。
它的千手准确地说是1007只手,如孔雀开屏般从上、左、右三个方向伸出,而且每只手都雕得纤美细柔,手里还拿着斧头、宝剑、绳索等法器,千姿百态、无一雷同。
而充满农村生活情趣的牧歌式石刻《牧牛道场》最为精彩,表现的是牧童驯牛的情景,牛的犟劲和牧童驯服牛后的神情都被刻画得真实生动。
宝顶山石刻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经过通盘规划设计后,先雕刻出小样作为蓝图,然后再进行大雕。
这在我国的石窟艺术中极为罕见。
魏晋南北朝时期,四川石刻分别具有南、北两种风格,只不过都是佛教造像。
属于南方风格的有成都的万佛寺,这里曾出土许多南朝的佛像石刻,年代最早的是在425年雕刻的。
属于北方风格的有广元的千佛岩北魏造像群。
1983年,新发现的广元城关北魏佛教石刻中有北魏延昌三年题记的释迦文佛圆雕,高15米。
除了佛教造像外,还有一些道教的造像,以成都的北周文王造像碑最为重要。
曾荣获石窟之乡美名的巴中城有南龛、北龛和西龛,其中南龛的规模最为宏大,是古代石窟艺术的优秀代表,也是巴州古文化的结晶。
南龛古窟位于巴城南1公里的南龛坡山后,高10余丈,长有数百尺,列层分龛、镶佛累累。
南龛造像始创于南北朝,此后不断增镌而形成了规模宏大的石窟群。
现有造像137龛、佛2000余尊、经幢14座、造像碑10则、新建碑4则、严武奏表碑1幅、题记50条、诗文52首,造像更是姿态各异、端庄丰满、典雅大方,是古代劳动人民的艺术精品。
该处的石刻以佛教为主,造像主要有七佛、释迦佛、三世佛、法身佛、延古佛、延生佛、双背佛、阿弥陀佛、双首佛、观音菩萨、鬼子母佛、千佛子、地音菩萨、如意轮观音、毗沙门天王、八部护法神等。
大部分造像都是盛唐前后的作品,只有少数是南北朝、宋代及近代的作品。
造像体态优美、面容丰满、衣饰华丽,如107龛的卢舍那佛像,身高445米,头戴华玉的花冠,身穿袒右肩袈裟,面容饱满、身躯健美;第116号龛在高27米、宽42米的龛窟内雕刻了93尊佛像,龛中的天王像脚上穿着草鞋,别具一格,极富当时的川北特色;第53号龛和76号龛的一佛二弟和八部护法神龛雕刻精巧微妙。
德阳的石刻艺术墙坐落在德阳市内泰山北路的干道旁,全长1000多米,高7米,由牛门、中华魂、艺术长廊、生命之歌、智能之光、十二生肖大柱等景观组成。
艺术墙的生命之歌大型壁雕画长38米,高7米,由1498块石头相拼组成。
石刻工匠们在艺术大师的策划指挥下先是一块一块地雕刻,再拼合出有生命的石像。
雕像或微笑,或愤怒,或吟唱,就像具有生命一般。
过石桥的艺术长廊由32根直径半米、高4米的蟠龙大石柱和35扇双扇木雕门组成。
木雕门上用深浮雕技法表现了从盘古开天辟地到唐代柳毅传书共38个神话、传奇故事,还有屈原所著《九歌》的诗意描绘。
艺术长廊的末端是名为智能之光的大型壁雕画,这也是艺术墙景观中的精华,长35米,高7米,全部用坚硬的红石刻出,雕刻技法多种多样,极为精湛。
走过智能之光,便来到名为中华魂的石雕群景区。
这一石雕群长300多米、高7米,刻画了盘古开天辟地、女蜗补天、伏羲演算等神话故事,依次展现了中国50多个民族1000多个典型形象,鲜明而生动地反映出中华民族代代相传、愉快生活的情景。
中华魂石雕群起始处下面是九龙池,池边雕刻着大禹驾御九龙治水的情形。
通过园林景区,便来到十二生肖的大型石雕像群。
生肖柱直径1米、高10米,用青白色的花岗石雕刻而成。
十二生肖分成两组排列,一组以牛为始马为尾,另一组以羊为始鼠为尾。
沿南北方向下面是水池,池中有十个向上喷射的水流喷口,十个水柱和十二生肖暗含十大天干与十二地支共生,形象地再现了人类的古老宇宙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