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巴蜀文化的集中体现,巴蜀文学由于受到地理环境的限制,有着十分明显的封闭性。
但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造就一方文化,这一看似弊端的原因却使得巴蜀文化拥有了极为浓厚的地方色彩和个性特色。
自古以来,巴蜀就以人杰地灵著称,这里不仅培育了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天才诗人李白,还拥有与众不同的文学发展轨迹。
看似毫不起眼的巴蜀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却有着深刻的影响。
一、先古时期的巴蜀文学总的来说,巴蜀地区的文学发展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西周初年,巴蜀文学还处于起源阶段,并没有产生真正有名的巴蜀籍作家。
在这一时期,本地区的政治也有很大变动。
当时的巴国已经由周王室册封为诸侯,得以以诸侯的身份来镇抚南国,并在以后的岁月中逐渐发展壮大成一个大国,真正开启了这一地区的历史。
到了春秋时代,巴人进入四川的东部和重庆地区,重建巴国。
所谓巴蜀的巴字,就来源于此。
除了巴国之外,当时还有一个国家叫做蜀国。
蜀国的君主相传是帝颛顼的后代支庶,曾经被称为古蜀族。
据学者考证:古蜀族是由三个古老的族群融合而成的,即传说中的蚕丛氏、柏氏和鱼凫氏。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问世于周朝的著名文学作品《诗经》,不仅在中国古代文学史留下了浓重的一笔,还彻底改变了巴蜀地区的文学历史,因为该书中所搜集的部分民歌民谣就来源于巴蜀地区。
春秋战国时期,巴蜀文学开始在百家争鸣的政治文化环境中大放异彩,出现了一大批言辞锋利、善用比喻的论说、散文等文学作品,还出现了具有独特艺术风格和个性的巴蜀作家,虽然与后世的巴蜀作家无法相比,但是其拓荒作用的确不容忽视与抹煞。
二、秦时期的巴蜀文学秦时期的巴蜀文学几乎是一片空白,这与当时的政治格局是分不开的。
公元前314年,秦国废除巴国的原有机构,设立巴郡,并在郡下设置县,郡治在江州(今重庆市)。
在此期间,秦国规定巴人要向中央王朝纳贡、负担徭役,还制定了爵位和赏罚等法律制度。
这一时期的秦对川西蜀国进行废除王位制和实行封侯制,用以收服民心、稳定政局。
公元前285年,秦在制服蜀人的反秦活动后改蜀国为蜀郡,实行郡县制,并委派官员进行管辖统治,最终结束了割据状态。
此外,秦在巴蜀地区大力推行《秦田律》,并设立盐、铁、市官,建立起正常的封建秩序,促进了四川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秦时期巴蜀文学荒芜的原因首先是秦王朝实行文化专制政策。
秦王朝建立后,为了消灭一切反秦的意识,开始对原东方六国进行残暴镇压,在思想文化上采取极端措施,其中就有文化专制政策,也就是焚书坑儒。
在这种摧残文化、钳制思想的暴秦时代,要想产生作家和作品真是太艰难了。
在政治上,秦王朝奉行法家的治国方针,主张明主之君,去书简之文,并反对普通人读书识文,这也就妨碍了秦文化的发展。
此外,秦朝存在的时间很短,从秦始皇统一到秦王朝覆灭只有15年,如此一来就使得此时期的巴蜀文学几乎完全空白。
三、汉魏南北朝时期的巴蜀文学汉魏南北朝时期,巴蜀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发展相对稳定,促进了一批作家的出现,如彭漾、谯周、秦宓、杜微、杨戏。
外地入蜀的则有刘巴、许靖、诸葛亮、陈震、马良,他们的出现使得当时的巴蜀文学更为兴盛。
当时的汉赋代表作家司马相如就是其中一位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