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相如是西汉时期的著名辞赋家,四川成都人,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辞赋上。
《汉书·艺文志》写道:司马相如赋二十九篇,现存有《子虚赋》、《上林赋》、《长门赋》、《大人赋》、《美人赋》、《哀秦二世赋》等六篇,另有《梨赋》、《鱼口赋》、《梓山赋》等三篇仅存篇名。
《隋书·经籍志》有《司马相如集》一卷,已散佚。
明人张溥辑的《司马文园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司马相如最重要的代表作《天子游猎赋》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全面体现汉赋特色的大赋。
他的《谕巴蜀檄》在当时起到了安定人心的作用。
《难蜀父老》进一步阐述了通西南夷的重大意义。
他的创新精神和辞章也影响着一代代巴蜀儿女,今天的成都还保留着取自司马相如之语驷马桥的地名。
此外还有纪念司马相如夫妇的琴台故径、文君酒家,经过整治后在锦江之畔塑起的司马相如花岗石造像等。
由于吸取了秦朝短期覆灭的教训,汉初统治者放松了对人们思想、政治和经济上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文学的发展。
此时,成就最为显著的赋、史传、散文和汉乐府民歌极为盛行。
在这一时期,巴蜀又出现一位大家,那就是扬雄。
他早期以辞赋闻名,晚年时对辞赋的看法有所转变,认为辞赋创作是欲讽反劝,作赋只是一种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
而且还提出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的看法,将楚辞和汉赋的优劣得失加以区别。
此外,扬雄关于赋的评论和对赋的发展与后世对赋的评价有一定影响。
他在散文方面的成就也很高,如《谏不受单于朝书》就是一篇优秀的政论文,说理透彻、精辟。
他的《法言》就是刻意模仿《论语》的作品,并在文学技巧上继承了先秦诸子的优点,对唐代的古文家产生很大影响。
此外,他还是连珠体的创立人。
汉朝时期,蜀中的王褒(字子渊)以《圣主得贤颂》闻名于世,这篇文章文辞华丽、构思细密,对后世骈文的兴起产生了很大影响。
他的《九怀》、《洞箫赋》、《甘泉宫颂》、《僮约》都是当时的名篇。
与汉代时期相比,魏晋南北朝的巴蜀文学有了重大变化,思想呈现自由解放的趋势。
玄学和佛学思想浸入文学中,促进了文学思想的发展,也让文学摆脱了儒学附庸的地位,各种文学样式得到长足进步和发展。
在诗歌上,呈现出较之先秦更为繁荣的局面,出现了玄言诗、田园诗、山水诗、永明新体诗等,骈文、骈赋也得到进一步发展,散文和小说已初具规模。
这些都为唐代文学的光辉灿烂奠定了思想和技术基础。
四、隋唐五代的巴蜀文学杜甫墓隋唐时期的成都是全国最繁华的大城市之一,被称为扬一益二。
那时四川成了唐王朝的后院,在唐朝的两次大动乱中,唐帝都前往四川避难。
唐天宝年间,益州每年都要交纳绫、罗、绢等十万多匹,可见四川在唐时的经济地位是多么重要。
由于四川在唐代时经济极为繁荣,为唐王朝渡过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的困难时期奠定了一定基础,这一时期的文学也出现了一个高潮,其中的杰出代表当数李白。
他的诗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产物,不但反映了现实生活,还把唐诗推向高峰,堪称唐诗的最高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