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光明行(3)

2025-03-31 02:06:00

由此,他的名字与曝光率极高的民航业联系起来,国外新闻媒体称此举为中国民航扩大对外开放迈出的可喜的一步,中国的私营企业将得到更健康的发展。

美国《纽约时报》更是做出极高评价:王均瑶超人的胆识、魄力和中国其他具有开拓和创业精神的企业家,可以引发中国民营经济的腾飞。

自食其力1981年7月台风过后,温州持续高温一个月有余。

但是,个私经济存活的环境仿佛有了好转的迹象。

同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城镇非农业个体经济若干政策性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遵守国家的政策和法律、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不剥削他人劳动的个体经济,是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必要补充。

从事个体经营的公民,是自食其力的独立劳动者……对个体经济的任何歧视、乱加干涉或者采取消极态度,都是不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都是错误的。

《规定》如同空气清新剂,荡涤了个体户合法身份周围的污浊空气——自食其力的独立劳动者。

日后,在政策不断左右摇摆中生存并发展的个体户们,不断刺激着中国,直至促成温州的民营企业力量的苏醒,并最终以非公经济的身份占据了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

邱光和正是在这样一个不确定的时期浮出了水面。

在温州,邱光和也算是一位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

他父亲早年患病丧失劳动能力,养家的重任由母亲和大他四岁的姐姐承担。

家境贫寒,但父母坚持要求他读完初中和高中。

高中毕业,面对挣扎在贫困边缘的家庭,心中内疚的邱光和最终放弃高考,报名参军。

他希望通过军营的磨炼闯出一条人生新路,为家庭做些什么。

4年后,他退伍回乡,成了人民公社半脱产干部,负责过宣传、民兵、共青团工作,受公社委派担任社队企业的厂长和书记。

可是,40元的月工资根本无法改变家庭的困境。

不甘受穷,要出人头地,厂长邱光和燃起了闯荡商海的激情。

一次在国内跑供销时,邱光和偶然发现: 温州本地最紧缺、需求量最大的彩电、电扇等商品,外地多滞销;当地供大于求的鞋和旅行席等,外地多紧俏。

于是,1981年,邱光和与两个朋友一起创建了瓯海娄桥家电公司。

因为三人决策意见常发生冲突,他干脆借钱买下朋友手上的股份。

邱光和做家电生意极其注重口碑,一件小事即可说明全部:一位教师购买彩电,讨价还价。

邱光和告诉她: 一台彩电利润50元不到,不要还价。

这位教师接受了价格,顺便说了一句:我们夫妻俩都是教师,经济困难,价格是低一点好一点。

邱光和听后,只收了彩电的成本价,还负责送货上门。

不久,这位教师称彩电无法看到图像。

邱光和就派人上门维修,发现显像管被烧坏了。

为此,邱光和打报告给厂方,要求解决。

厂方查明是使用不当引起,拒不赔偿。

邱光和做厂方工作,希望按成本价560元提供显像管,自己负责安排人免费维修。

可是,由于家庭拮据,这位教师却付不起这560元。

邱光和觉得作为教师辛辛苦苦教书育人,于是帮忙垫付了这笔钱。

事后,教师夫妇写了一封感谢信投递到市消协表扬邱光和。

感谢信无意间推波助澜,给邱光和做了最好的广告宣传,他很快成为温州城内口碑最好的彩电销售商。

从这时开始,邱光和陆续在温州开设了80多家销售网点,家底达到千万余元,直至一场突如其来的台风席卷了他的门市部和仓库上千万存货。

仅仅一夜之间,邱光和就损失了200万元。

面对一片狼藉的门店,他欲哭无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