飓风将要刮起之时,温州私营经济迎来了萧瑟冬季。
这场猝不及防的暴风雨风眼在地处浙江东南的温州,首当其冲的便是这些年名声远赫的八大王。
昔日威风八面的大王们,顿时仓皇而逃,甚至锒铛入狱,恍惚之间竟不分今夕何夕。
顶风上行倘若能够稍微改善物质生活只是那个时候温州人卑微的奢望,可是八大王与登山鞋厂成为杀气腾腾的1982年,摆在他们面前的沉重榜样。
经济整顿搅动得大半个温州城噤若寒蝉。
个体户与私营老板,人人提心吊胆,无不担心陈瓯江与廖冒畴陈瓯江,一个为人侠义的供销员,他和廖冒畴于1977年因投机倒把罪被枪毙,为自己比别人先行一步付出了血淋淋的代价。
的悲剧重演。
如此受挫、动荡、喘息的时期,毕竟还是有胆大无畏且心细如发之人。
意识形态的红与黑禁锢不了他们如地火奔突的勇气。
他们争先恐后地涉足商业,在走过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之路后,曾经羸弱不堪的生命而今变得无比强大。
春节刚过,尽管很想过完元宵节再出门,但钱金波还是叹息着对母亲说:我18岁了,家里生活困难,我不能再在家里白吃饭,我要出去打工。
于是,这个神态谦和的小伙子背上简单的行李走出了山村。
溪水、草地、红蜻蜓,山村生活的18年,虽绝非十全十美,但钱金波的日子却过得如行云流水,少有忧虑。
他印象最深的便是漫天飞舞的红蜻蜓,一种无忧无虑的精灵。
来到外面的世界,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生命不再安详,空气中到处传递着创业的躁动,力争上游的气氛压迫着每一个不甘平庸的温州人去尝试着做点什么。
钱金波激动万分,乃至他想都未想就一头扎进了表面平静实则暗涌的商海。
他哪里知道,其实1982年并不是一个创业的好年份。
在温州城区,钱金波开门面做木匠活接到第一笔生意时,因为太激动,凿子一偏,刺伤了大腿,鲜血涌出来,钻心的痛。
他用手紧紧捂住伤口,血从指缝溢出,慢慢溢出。
但他觉得自己应该是男子汉,有泪不轻弹。
就是如此一位男子汉在遭遇经济整顿时,无奈之下只能悄悄关了店门,跑到了湖北,一呆就是两年。
周成建的创业生涯,就像自己产品的广告语一样:不走寻常路。
周成建的人生是在一片模糊与混乱中展开的。
他出生于石坑岭,一个在温州地图上都不显眼的小村落,地处偏僻。
以至于功成名就后,他偶尔开车回家,也需不停询问才能找到返乡之路。
为摆脱贫穷,周成建从小就学会裁缝手艺。
1981年,他借了20万元钱,办起一家服装企业。
没有经商经验,中了别人精心设计的圈套,企业倒闭,他血本无归。
即使放到现在,20多万也不是一个小的数字,何况在当时。
债款给周成建和他的家人带来了巨大压力。
温州商人,与其说他们天赋经商才气,不如说他们勇于挑战、敢于吃苦。
无奈之下,到妙果寺服装市场练摊成为周成建翻身的唯一机会。
他什么重活、累活都干,火车上三天三夜站过,一天只吃一顿熬过。
白天卖衣服,晚上做衣服,一天劳动强度在16小时以上。
他想法简单: 一分一分地攒钱,尽快把20万元债款还掉。
体力的透支最终酿成大祸。
周成建在操作机器时,因为实在太困,一批西装的袖子被裁短了一截。
客户要求赔钱,一赔又是十几万元。
没钱的他,不得不将西装袖子改成夹克袖子,花800元在当地报纸上刊出一则广告:我给出成本价,你随便加点钱衣服就拿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