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温州人的创富史1978-2010:四海皆商机 > 第四章 冰火两重天(4)

第四章 冰火两重天(4)

2025-03-31 02:06:00

听完这位副书记的话,柳上淡拔腿往家跑。

他立即将已凑起来的股金重新退还,把自己的32万元钱深深地埋在地板之下。

前仆后继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温州人中间一直有这么一说: 春天怕一号文件风,秋天怕台风。

就拿这一年打击严重经济犯罪来说,国家发的都是一号文件。

文件标题是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和清除精神污染,看似针对文化宣传部门的,最终在温州的执行却无一例外地落到个体户的头上。

当然,无论是政治风,还是自然风,温州人哪有那么容易被吹倒的。

杀掉几个,抓捕一批,地下工厂、投机倒把分子照样前仆后继,春风吹又生。

吃尽苦头,饱受争议,依然创造出全国第一的纪录——转包粮田第一人朱炳新创办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家庭农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坚冰突破。

盛夏,永嘉瓯北镇和二村东边村头,运砂石工程车在土地上进出作业,尘土飞扬,身材精干的朱炳新站在土地边上凝望。

五年前,有经商和手工业制造传统的永嘉瓯北和二大队开办阀门厂。

全村160户,近80户人家在队办企业当工人。

加之做小买卖的和其他手工业的,到1981年,村里10户人家中有7户不再种地。

上一年春天,一个亲戚找到朱炳新,想把家里的承包田给他,收成时只需交200斤谷子。

僵化滞后的体制遗留下来的思维惯性对人的影响在短期内难以消除。

该年,中央1号文件正式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推广,只是政策规定不许转包土地。

突破限制,可能面临危险,也可能获得成功。

败,则大败;成,则大成。

这是打政策擦边球的成败法则。

朱炳新答应了亲戚的请求。

而那一年,亲戚交给他耕种的土地获得了不错的收成。

1982年,四邻八舍见朱炳新田种得好,不约而同地将承包的口粮田交于朱炳新。

他一鼓作气转包口粮田282亩,为转包农田挂牌瓯北炳新农场,当年向国家交售粮食10989公斤,向转包户提供口粮5500公斤,商品率达到70%。

年底,永嘉县政府奖励给朱炳新一台14英寸的彩色电视机。

村里人天天到朱炳新家里看电视,因为人太多,有一次坐塌了床板。

有人看到朱炳新风头之劲,紧张万分地提醒他:你不怕将来成为地主?不怕批斗?地主、批斗,敏感的词被拿上了桌面。

庆幸的是,没有人要霸道地给朱炳新盖棺定论为地主。

因为,对于经济上的新兴事物,温州当权者袁芳烈们已经开始表达出包容与支持。

于是,才有了12月的两户会议。

温州的冰火两重天,是政策与企业、企业家共同导演的一场大戏。

不同的是,政策的着眼点在宏观与基业长青,小心翼翼,趋于保守;企业、企业家的着眼点在微观与争取生存,一往无前,肆无忌惮。

两股不同的时代流碰撞时,难免出现分歧,甚至背道而驰。

不过,经过岁月的洗礼,他们总会混为一体,共同勾勒经济的壮阔蓝图。

老书记袁芳烈应该说,八大王和登山鞋厂事件只是温州经济整肃运动的冰山一角。

到1982年年末,温州揭出并立案审查的各类经济犯罪案件有164万多件,近3万人被判刑。

对私营经济的高调讨伐,的确令温州民营企业再不敢公然与国营企业抢原料和扰乱市场秩序。

也就在大王们逃的逃、被抓的抓;支持登山鞋厂主政领导职务被免的免、撤的撤的同时,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自称是割资本主义尾巴高手的袁芳烈进行了两次深入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