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养鸡工商户孙桂英受到奖赏——政府允许她成为北京第一个有小轿车的工商户。
《北京日报》头版刊登了她和轿车合影的照片。
从西藏到广州,在讨论中共中央1984年一号文件时都把孙桂英作为典型。
中国政府要借孙桂英的事迹,表达从现在起,个人办企业有政策的鼓励,他们绝不会因走过去所谓的‘资本主义道路’而遭殃。
前景明亮,南存辉们借势腾空而出。
夏天,把自家房屋折价5万元,南存辉与朋友在一间破屋子里建起了一个作坊式的求精开关厂,开始了在电气事业里的艰难跋涉。
德鲁克把熊彼特建立的发展模型落实到管理实践层面,力主有创新精神的人该不断搜寻变化,回应变化,把变化当作潜在的机会,并且断言:未曾遇见的情况往往是启动革新的良机。
而对于南存辉,我们更愿意看作是贫困的抗争者。
他脚踏贫困线,面对政策的感召,为脱下贫困的帽子而勇于创业。
据传,在温州,碰到姓南的当地人,只要回溯三代以上,就会发现他们大都来自一个地方: 乐清黄华镇叫做南宅的古村,南姓为当地望族。
碎石片垒墙、茅草盖顶的住房,半饥半饱的日子,遭人歧视的感受刻骨铭心,历尽艰辛与磨难,南存辉的童年和少年与望族无关。
6岁时,他挑着米糠,提着鸡蛋沿街叫卖。
13岁那年,初中刚毕业,父亲在劳动中脚被水泵砸伤,造成粉碎性骨折,一躺就是两年。
作为长子,南存辉辍学养家。
寒冷的冬天,补鞋的锥子扎入手中,咬牙拔出锥子,用破纸包上伤口,坚持为客人补好鞋——这是南存辉一段不堪回首的记忆。
他不敢去人多的地方,怕同学看见后没面子。
终于,他遇到了同学的母亲。
她关切地问:怎么是你?你怎么在这里补鞋?难道你不上学了?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也一定要读好书。
几句关心话冲破了南存辉的心理承受极限。
他当即收摊回家,对躺在床上的父亲大声喊道:这事没有前途,拿刀架在脖子上我也不干了。
他父亲耐心地劝说:靠自己双手养活一家很光荣。
如果弟妹们将来成才,那就是你的成功。
就这样,生活的无奈让南存辉不得不重新背起工具箱,早出晚归,一晃就是三年。
南存辉补鞋这三年,温州低压电器生产酝酿着一场革命。
1984年的某一天,南存辉低头补鞋,听到有人叫自己,抬起头一看,是胡成中。
胡成中是他小学同班同学。
上小学时,他俩一个是班长,一个是体育委员。
后来,此两人事业不分伯仲,但形同水火。
从性情上看,南存辉心高气盛、壮志雄心;胡成中则稳重老练、城府如海。
在当时两人关系颇为亲密。
胡成中告诉南存辉,自己不再做裁缝,改行推销电器,一趟生意能赚1000元。
胡成中的话让后者既羡慕又嫉妒: 补多少双鞋才能赚1000?南存辉动心了。
他有两种选择,建厂或当推销员。
无论哪种选择,困难均难以估量: 自己建厂,没有技术;当推销员,没有离开过温州,对外面的情况丝毫不熟悉。
左右权衡,南存辉觉得自己建厂难度稍小。
于是,求精开关厂横空出世,即正泰和德力西电气的前身。
第一个月,开关厂赚了35块钱。
有人沮丧了,而南存辉兴奋异常: 很高兴,赚到钱了,没有亏本。
那时的柳市,低压电器市场良莠不齐,许多人以次充好、偷工减料生产伪劣产品。
南存辉没有被诱惑,踏踏实实地经营求精厂。
合伙人试探地问他:如果要发财,你不会比别人差。
如果要创牌子,就要耐得住寂寞。
南存辉选择了忍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