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温州交通闭塞,去一趟上海要坐24小时的船。
南存辉前后三次到上海聘请人民电器厂退休工程师王中江。
柳市电器声名狼藉,温州与上海生活环境相差何止太多,而且国家的政策远不如现在明朗,王中江两次拒绝了邀请。
直到第三次,南存辉在王中江家中的地板上一连睡了几天,终于感动了工程师。
如果只是活跃、蛮力、勇气,温州的经济远不会发展到今天这般川流不息与繁荣。
对于很多有远见的温州商人来说,创业的目的不仅仅是财富。
他们高瞻远瞩,注重品牌的塑造,在产品质量上苦下工夫,这才是温州经济的主动脉。
秉承如此信念,温州经济才得以在数次洗牌中屹立不倒。
事实证明了南存辉的远见。
几年后,柳市低压电器生产因质量问题声誉跌入低谷,但求精厂的产品却畅销全国,一年的产值达到100多万元。
在有关部门进行的三次拉网式的清理整顿中,求精厂每次都因质量过硬而免于被清洗。
尤其是国务院六部委联合大规模打假后,求精厂成为政府重点扶持的企业。
一位被清洗出低压电器行业的老板不无感慨:产品好坏都有人要,我只图眼前利益,没想到是条末路。
南存辉看得清,他胜我衰,这是关键。
好气候在华贻芳的眼中,1984年大气候好,中气候好,小气候好。
大气候是国家政策支持,中气候是地方积极配合,小气候是个人有强烈的争口气的愿望。
气候转暖,天气晴朗,八大王昭雪理当在即。
时年,党中央下发了一号文件,提倡农村发展商品经济,提出要搞活流通。
稍微有些政治嗅觉的人无不认为,温州的转机出现了。
不过,这一年的开端,温州仍然在惶惶中似乎裹挟着未知的希望,两年前那场突如其来的风波所带来的思想惊悸并未完全消除。
也因此,依靠个体经济发展的温州尽管经过上一年的发展,但八大王不平反,极度压抑下的温州私营经济阴霾不散。
一号文件下发不久,洞头出了一桩虾米案: 一些农民收购渔村的虾米运到外地贩卖,被当作投机倒把。
事情立即被制止。
也借由这个案例,温州市委开始对还关在狱中的八大王展开讨论。
明确的中央文件与客观的事实摆在眼前,促使大家对这一问题达成一致: 案子,非平反不可。
在袁芳烈授意下,市政法委会同公检法三家组成联合调查组,复查八大王全案。
调查结果除了发现一些轻微的偷漏税,八大王所作所为符合中央精神。
之后,市委召开乡镇干部以上参加的全市电话会议,宣布八大王全部无罪释放,收缴的财物将从国库拨出如数归还。
对于浩瀚大国来说,平反事件不过是历史中一个毫不起眼的变奏。
但是,就八大王们而言,这无疑是一场有惊无险的人生浩劫。
重获新生的大王们,却在这场大起大落的人生中,多了几分忧虑,少了几分胆魄。
数年过去后,与那些在1984年后快速成长起来的新兴企业家相比,大王们曾经的光环不再,了然遁世:目录大王叶建华与儿子一同出国,先后在法国、意大利、美国居住。
1992年,创办长城汽修厂;1995年,汽修厂倒闭,后开设广告公司,不久又倒闭。
线圈大王郑祥青获释之后办过小厂,经营不尽如人意。
现赋闲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