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温州人的创富史1978-2010:四海皆商机 > 第五章 势不可挡的力量(5)

第五章 势不可挡的力量(5)

2025-03-31 02:06:00

走出阴暗的牢房,和其他大王不同,郑元忠并不是赶着和家人团聚。

他先去理发店理了发、刮了胡子,后跑到柳市镇工商所,细细研读一号文件。

从文件中,郑元忠读出端倪,全然没了入狱时的苦闷和怨愤。

只不过,当他回家发现那个被称为可以停12辆小轿车的院子,已经被挖成了一片水汪汪的水田时,还是难过了好一阵子。

出狱后大王们第一次聚在一起,讨论发展问题。

几乎所有人都达成共识: 急流勇退,轻轻松松过小康。

唯有郑元忠,这个强烈感受到政府对个体民营经济松绑信号的大王,决定继续打拼厮杀。

填平了院子里的水田,他办起乐清第一家股份制合作企业——乐清精益开关厂。

一个人有意识地进入到历史洪流的主流时,每一个奋勇向前的动作也就自然带有了重大的责任和意义。

站在郑元忠之外的大王们的角度看,1984年最不平静而又最平静。

做好最坏的打算,却九死一生的他们,怎能平静?所以,出狱后对政策变化的心有余悸,令他们开始追求极度平静,即使生活淡定有如一潭死水。

不过对于陈敏、吴邦东这些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而言,他们则显得轻松许多。

八大王事件平反以后,温州城乡的活力被极大地激发起来。

吴邦东坐上一辆灰蒙蒙的长途汽车,从柳市一路颠簸到金华,独自一人闯天下。

陈敏此时有了一份很体面的工作——温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研究员。

他们虽与郑元忠在空间上错开,可并不影响数年后三人的相聚,并成就一段传奇。

朦朦胧胧地到了金华,密密麻麻的人群,大大小小的行李,混混乱乱的场面令吴邦东心慌。

买到一张站票,他挤上开往东北的火车。

在旅客座位底下、脚底旁边,疲惫不堪的他铺上报纸,侧身钻进去,伴随晃动的火车和车厢里的浊气昏然睡去,一路向北。

初到东北的吴邦东,不知气温已是摄氏零下40多度。

下了火车,他张嘴吸了几口冷空气,喉咙突然呛起来,不停咳嗽。

多年后,吴邦东几经磨炼,成为郑元忠创办的精益集团总经理,意气风发。

但喉咙的毛病,一到秋天就受凉发作,连续咳嗽两个月,昼夜不安。

人生奋斗过程中的代价,竟然如此沉重。

在研究所工作的陈敏则逐渐不安于这份轻松但无所事事的工作。

他总觉得现实与理想间存在一道深不可测的鸿沟,一边是一眼到头的困惑,另一边是一望无际的未知。

直到有一天他突发奇想,买来面料,请人加工了5件风衣拿到市场去销售。

7天后,5件风衣全部卖出,每件赚20元,共赚了100元。

数着100元,陈敏认准服装业有前途。

他与同学各出500元,从胶鞋厂购买了一捆帆布,自己动手染成蓝色做牛仔裤,将其销往市场,钱赚得不亦乐乎。

1986年市场突变,大批牛仔裤积压。

陈敏另辟渠道,背着大包牛仔裤,跑到青岛、大连,一路贱卖。

有过这样的经历,自称见识了市场风浪的他干脆辞掉工作,创办华联服装厂,生产男式西服。

次年身家过万。

一个人的悲情韶华当今天温州企业界几乎所有重要角色还都籍籍无名时,因为温州市委的一次任命与《人民日报》的报道,叶文贵显赫一时。

1984年5月,《人民日报》头版刊登消息: 浙江省温州苍南金乡家庭工业专业户叶文贵被政府破格提拔为金乡区副区长。

私营业主成为正经八百的父母官,这又是温州人一个石破天惊的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