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温州人的创富史1978-2010:四海皆商机 > 第五章 势不可挡的力量(6)

第五章 势不可挡的力量(6)

2025-03-31 02:06:00

苍南金乡,相距柳市大约100多公里的一个小镇,明清以来就是远近闻名的讨饭村。

叶家善于经商在当地却有口皆碑。

他的祖父早年在上海开银楼,是著名乡绅。

二伯父为上海自行车三厂的创始人,凤凰自行车就出产于三厂。

叶文贵14岁便学会组装半导体收音机,而这时收音机才刚刚上市。

1969年,4000温州知青之一的叶文贵来到黑龙江,落户只有50户人家的偏僻山村。

他劳动一天挣到8角钱,一年只能吃三次猪肉。

不久,山村通电。

供电局工人装好变压器,村民们特意杀猪宰羊表示感谢。

知青们闻着肉香酒香,馋得要死,却没份。

然而,电工一走,灯竟然熄了。

村民骂声一片,堵住村长家讨说法,乱作一团。

叶文贵学过电工,断定是变压器在运输途中接头脱焊。

他找到村长,说自己能修好,但有条件: 第一,杀一头猪款待众温州知青;第二,需要几天时间,队里不能减工分。

心急如焚的村长完全答应了条件。

叶文贵故意围着实际上几分钟就能修好的变压器转了几天——修变压器比参加劳动轻松。

叶文贵会电工的消息传到附近矿务局。

矿上和矿工经常请他上门帮忙。

时间一久,他发现矿务局挖矿用的铁锹需安木柄,但矿里购回的铁锹都不带柄。

他知道,东北本身有大量林木,如果生产锹柄,价格绝对是优势。

找来8位知青,叶文贵说服他们每人出资2元。

他自己请矿务局负责人吃了一餐饭,谈定锹柄合同,公司预付600元定金。

利用这600元钱,叶文贵开起了锹柄厂。

一开始用木工车床,运转太慢,一天只能生产100多根锹柄。

于是,他进行技术革新,联想到铅笔刀和生产木锹柄原理相近,设计出了一台机器,每分钟转速3000余次,一分钟能生产锹柄14根。

当地林区,伐木工人们伐取大圆木,一些小杂木通常被扔在林场任其腐烂。

叶文贵和林场联系,付很少的一笔钱获得这类木材。

原料供应轻松解决,生产规模随即不断扩大,几年后锹柄厂产品从关外销到关内。

1978年,金乡新任书记到任当天,金乡人贴出海报以示欢迎: 今晚召开要饭吃、要工作大会,敬请书记莅临指导。

同年,大批温州知青返城,99%的人是落魄而归,叶文贵却是带着一笔可观的财富回到金乡。

第二年,他召集亲戚集资,生产铝板。

金乡铭牌徽章生产史悠久。

恢复高考后,各大高校正因难以区别本校学生和社会闲杂人员而犯愁,金乡人抓住机会,集中于学校推销校徽。

其后几年8万人口的小镇涌现700多家商标厂,从业人员1万多。

生意兴旺,难题随之而来,生产必需的大量铝板需从外地采购,成本倍增。

现在金乡有了轧铝机,众多徽章厂自然欢迎。

仅4个月,叶文贵们的投资全部收回,到年底净赚20多万元。

投资不过400元,一年增长25倍,回报率实在可观。

但是叶文贵却忧心忡忡: 铝板机结构简单,容易仿造,要领跑市场只有提高行业门槛。

其他股东理由充分,现在有钱可赚,断然拒绝提议。

工厂最红火的时候叶文贵选择退出股份。

他先后投资高频热合机厂、压延薄膜厂等,每一家厂都利润滚滚。

他创建金乡第一个企业集团,或者说是整个温州的第一个企业集团。

叶文贵经营思路独到,行事风格也极具个人特色。

他致力于培养后备人才,选送职工去同济大学、浙江大学培训深造;企业内部开办电大班、阅览室,组织职工知识更新和升级。

当国人还在为百万富翁瞠目结舌时,叶文贵的个人资产已悄然上千万,成为苍南首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