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张也平对市委书记袁芳烈的采访中,后者只字不离家庭工业和商品市场。
而副市长方善足提供的10个专业市场名单,让张也平兴奋不已。
张也平和桑晋泉到了瑞安塘下镇、苍南宜山镇、乐清柳市镇。
面对眼前千家万户投入商品经济热潮的蓬勃景象,两人瞠目结舌——温州人所做的一切,无一不是在闯禁区。
历时10多天的采访,张也平和桑晋泉竭力观察与聆听最真实的温州。
他们所见所闻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既不缺高歌颂德,也不乏斥责反感。
对于庞杂而翔实的一手资料,张也平感到为难,其中很多材料既可以公开报道,也可作为内参。
当两人为确定主题犹豫不决时,温州市委办副主任王运正告诉他们,最近一些经济学家考察温州,有专家提出,温州发展经济的道路,是不是可以成为温州模式?这番话让张也平茅塞顿开。
为避开雷区,张也平和桑晋泉在新闻导语的最后和评论第一段里,十分客观地在温州模式前加上斟酌已久的定语被一些经济学家称为,并在标题中回避了温州模式。
总编辑助理周瑞金周瑞金曾应邀赴温州参加恳谈会,考察过苍南、平阳、瑞安等地的家庭工业,对温州感受极深。
看完后决定作为重大新闻,上一版头条。
周瑞金的想法,得到总编辑陈念云的肯定。
《解放日报》的开明和勇敢,最终促成了温州模式在媒体上公开亮相。
一种改革模式的价值,并不在产生效果的迫切性上,而在于可持续性、公平性和对社会资源的最小的破坏性。
温州的改革,没有进程表、没有预谋、甚至没有计划。
所以,现实的境况造成变革的压力。
温州模式的文字见报尚且经历曲折,作为实践者的温州人又该担负怎样的果敢与坚忍?温州人的价值理念及所谓经济模式的选择,虽说更多是源自本性冲动的天然释放,是一种渊源的自由流向。
但若从经济理论中找依据,温州模式的出世显然毫无争议。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库兹涅茨指出,经济发展引起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产品来源和资源的去处从农业活动转向非农业活动,即工业化过程,以及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人口分布发生变化,即城市化过程。
基于以上观点,温州模式正是典型的、利用民营化和市场化来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然而,经济理论认为行得通的事物,不一定能在政治上顺利行进。
在意识形态主导社会的年代,对经济的区分,更多来自政治的视角。
寥寥数字的文章理所当然地引发铺天盖地的喜恶纷争,讨论实际上脱离了经济本体的主旨,成为意识形态层面的泛化争论。
当时主流的观点认为,即使在农村发展非农产业也必须以发展集体经济为主,只能让民营经济起补充作用,这样才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毫无疑问,温州模式被认为是私有化的样板,远不如苏南模式风光逼人。
庆幸的是,对于温州模式的看法并非一边倒,少数学者理性地站到了支持温州模式这一边。
已辞世的董辅乃指出:‘苏南模式’必向‘温州模式’转变。
从事农业研究工作的杜润生也显示了对温州的关爱:温州经济,民办、民营、民有、民享。
它是自发的,又是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秩序。
经济学家钟朋荣则说:‘温州模式’之后,隐藏着更重要的模式,即温州人的思维无模式——不从教条出发,而从实际出发;敢闯敢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