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家》1985年创刊,或许称得上是该年度中国企业界的一件大事。
这本关注一个阶层生意与生活的财经杂志,将不同领域各领风骚的企业家们纳入公众的视野。
从此,中国有了企业家的概念。
日后包括南存辉、周成建在内的许多温州杰出民营企业家都上过杂志的封面。
这意味着温州民营企业家的群体性崛起,影响力跨越地界。
1985年,温州以外,大多数《中国企业家》陆续报道过的中国腕儿级企业家的经历境遇与这批温州创业者大相径庭。
28岁的李东生刚出任TCL通讯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
11月份,他带队参加全国邮电系统订货会。
当时TCL刚生产出自己的电话机,用摆摊的方式,低声下气地向与会者推荐。
最后签下10张订单,还不够此行的差旅费。
张茵,一个女人,只身闯荡香港。
16岁的黄光裕则跟着年长三岁的大哥黄俊钦远走他乡。
两人不约而同,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彼此的人生创业路。
机载火控雷达专家倪润峰入主长虹。
若干年后此人发动国内彩电内战,被称为价格屠夫。
内耗后,包括长虹在内、元气大伤的中国彩电业,在与国外品牌抗争中一败涂地。
倪润峰家乡山东,张瑞敏任职青岛电冰箱总厂(海尔前身)厂长。
上任伊始,他做出惊世之举: 召集全厂职工把76台不合格的电冰箱全部砸毁。
北京,中科院下海一年的科技工作者柳传志出现在IBM公司PC代理商的招标会上,坐在最后一排的他表现得诚惶诚恐。
新疆,心存高远的唐万新第二次中途退学,彻底终结了自己的学生时代,一入商门深似海。
他赚到60万元,因为义气与莽撞,又负债累累。
……梦想没有高低贵贱,只有大小。
就在这么矢志逐梦、意气风发的时代,温州人在相同的改革浪潮的驱动下,奏出别样乐章。
他们厚积薄发,乃至一鸣惊人。
耳目一新的变化中,更多的人看到了温州人发光、发亮的一面。
1985年10月,温州产品展销北京,6万多顾客光临。
遐迩闻名的正宗海味、地方小吃、系列配套的擒雕奶品、韧度均匀的隆山松花彩蛋、味美醇厚的甘露酱油、气味芳郁的老酒汗酒,价廉质高的温州鞋,受到首都人的欢迎。
展销期间,专柜前水泄不通。
展销结束次日,八天时间,零售额达100万元,批量额700万元。
另一方面,经济向高位运行毕竟良莠不齐,有人就找到了黑暗的角落。
经济的弊病与违反市场规则的现象同样被纳入温州模式。
比如,乐清的柳市、北白象、翁墙因此上了《经济日报》。
报纸上说,三个小镇集中了五金电器门市部1300多家,小百货店1000多家。
密集的同类商品经营,竞争异常激烈。
为赚钱,不惜行贿、诈骗。
竞争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成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骨肉相残,杀人害命。
经济纠纷之外,民事、刑事案件不可忽视。
一些人富了之后受金钱万能和封建宗族观念的影响,目无法纪。
独霸一方的大户出钱雇打手打架斗殴,重婚案件屡有发生。
于是,有人提出责问: 如果都像温州那样,中国不就乱套了吗?问题相当尖锐,像武林高手点穴,直接点中了温州的命脉,问得人哑口无言。
接近年终的时候,香港经济学者张五常的两本著作《中国的前途》和《再论中国的前途》辗转传到大陆,并很快在一小群人中传播开来。
这是两本明显的盗印书: 版面小,纸质奇差,有照相翻拍的明显痕迹;封皮上没有字,里面印有内部读物的字样。
但并不妨碍两本书诱发的共鸣。
书中,张五常看问题高屋建瓴,站在国家的高度,思考中国的未来。
而在1985年的这个温州年,温州以所向披靡的势头在中国崛起。
在新旧体制的断层中,一群不屈不挠曾被边缘化的经济群体与制度时不时擦出火花,留下些许把柄,由此承担着更大的压力。
但是,他们带给整个社会的变革的意义,让时代铭记。
费正清在《剑桥中国史·中华民国卷》中断言:在中国这部历史长剧的发展中,中国商人阶级,没有占据显要位置。
它只是一个配角——也许有几句台词——听命于帝王、官僚、外交官、将军、宣传家和党魁的摆布。
现在,温州的经历正努力证明中国这部历史长剧的曲调风格正潜移默化地改变。
概述太阳照常升起。
蜜月从此结束,这是个红与黑的世界,可它却不再令人着迷。
更可怕的是,灾难即将来临。
1987年夏天,一场大火成为许多人心中的伤痕,而这不过仅仅是个开始。
接下来的两年,问题层出不穷,矛盾全面爆发。
时间漫长得仿佛停顿。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说:生命可以归结为一种简单的选择——要么忙于生存,要么赶着去死。
犹豫、彷徨四处弥漫,温州人该怎样逆风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