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2月,乍暖还寒,全国政协副主席费孝通来到温州。
同自然气候相仿,温州正遭遇有些寒冷的早春二月: 同样是人多地少,也同样是由贫变富,为什么人们对苏南肯定得较多,而对温州的看法却有大分歧?改革是全国性的,更是地域性的。
温州经济活跃,百姓亦安居乐业,欣欣向荣中私营经济已有落地生根之势。
然而,此种蓬勃的生机却被推上姓资姓社争议的风口浪尖。
思想的禁锢和理论的贫困,仍然使许多人对温州讳莫如深,甚至非常反感。
现在,温州模式被拿出来公开讨论,质疑声难免会掀起些许微澜。
正名是致富楷模还是经济犯罪的渊薮?是闯出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新路还是资本主义全面复辟?带着疑问与不解,费孝通到了温州。
在四周窗玻璃残缺不全、冷风丝丝吹进的乡政府接待室,76岁的费孝通安之若素。
他把一件短大衣的领子竖起,双手拢袖管,不时抽手做记录。
温州新鲜的事物触动了费孝通的学术灵感。
日后,费孝通每每谈起这次温州行时,无不对所见所闻津津乐道。
有这么一件事,虽然在《小商品大市场》里找不到记述,不过全程陪同的一名温州领导却记得相当清楚: 费孝通听说一名81岁的老太婆自食其力,在家生产松紧带,一天可赚1元多钱。
他不顾劝阻,登门拜访。
这位健朗的老太婆在阁楼上,娴熟地操控着电动织带机,一天可以编出三四十米松紧带,产品全部被服装厂家订购。
费孝通关切地问:有没有累着?老太婆笑着说:这活轻松,活动活动筋骨,比闲着没事还舒服。
费孝通感叹说:这就是家庭工业的活力所在啊。
作为此行的成果,费孝通在《瞭望》上发表了15000字的《小商品大市场》,为温州正名。
文中激情澎湃地写道:无论是‘苏南模式’、‘温州模式’或其他群众创造的模式,评价的唯一标准应当是视其是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提高人民大众的生活水平。
这些模式在中国历史上乃至人类发展史上都旷古无师……文章为温州争取的空间是实质性的。
当时苏南、珠江、温州都有争议,但前两个毕竟是社会主义的东西。
温州比较特殊,资本主义、假冒伪劣都打上了温州烙印。
所以,在温州人的眼里,费孝通这篇文章的发表被视作高层公开的支持。
那三期《瞭望》是温州市委政策研究室争相传阅的必修材料。
研究室因此专门整理了一本绿封皮的小册子,在内部发行。
小册子成为第一本温州模式解读本,《小商品大市场》是其中最有分量的一篇。
原来心里没底的事情,费老开口像给我们筑了道防线。
研究室副主任马津龙如是说。
费孝通前后三次考察温州。
1986年是第一次,第二次是在8年后的1994年。
他走访了市区、瑞安、苍南等地,以《家底实创新业》为题写了再访温州的调查文章,连续发表于《瞭望》周刊。
文章中,他得出结论:正在温州发生的历史事实说明,市场经济是可以和社会主义结合起来发展生产力的。
1998年10月,费孝通第三次来到温州。
当年全国两会期间,市长钱兴中带着南存辉登门拜访费孝通。
钱兴中介绍了温州的变化,费孝通十分高兴,表示要再写一篇反映温州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文章,当场敲定题目为: 《筑码头闯天下》。
而在文章的推波助澜之下,考察取经的各地党政代表团蜂拥而至。
温州的土地差点被踏沉了。
负责接待的领导回忆情景时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