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温州人的创富史1978-2010:四海皆商机 > 第七章 金融大灾难(4)

第七章 金融大灾难(4)

2025-03-31 02:06:00

为了履行合同,杨嘉兴只能以高息向社会举债,而赚得利润大部分贴补了利息。

之后的两年,他不停地思考: 能否办一家面向街办小企业、个体户,没有门槛的民间银行?他的想法得到鹿城区委书记王思爱的肯定。

王是位思想开放的领导,他表态说:这有利于区街企业发展,你们大胆去试,需要我支持,一定尽力。

1986年新年刚过,杨嘉兴兴致勃勃地赶到温州市人民银行咨询。

没等话说完,对方明确表示: 办私人银行完全不可能。

被泼了冷水的杨嘉兴并不死心。

他租下三层楼的临街店面,联络了8位股东,筹集318万元资金,向鹿城区工商局申报执照。

在王思爱的支持下,杨嘉兴领到了临时工商营业执照。

然而开业在即的前两天,人民银行态度强硬地下了最后通牒: 不准开业,否则后果自负。

他们,没有半点可以通融的余地。

杨嘉兴的搭档心怀岌岌,连忙抽回资金。

一位请来的银行退休会计,看到人民银行措辞如此严厉,告诉杨嘉兴:我不干了,再搞下去会坐牢的。

金融不比其他,你也要小心点。

杨嘉兴一时陷入绝境,进退两难。

他又找到王思爱。

后者的态度没有变,但这已超出职权范围。

王思爱建议杨嘉兴去找官更大的市委书记。

杨嘉兴并不认识董朝才,只在电视新闻中知道董住在市政府招待所。

1986年10月29日清晨,杨嘉兴来到市政府招待所苦等,一直到晚上,才等到董朝才。

在二楼董的房间,近50分钟的时间里,董朝才耐心地听完杨嘉兴关于信用社的规划后,给人民银行主管领导打了电话:温州金融体制改革,就让杨嘉兴先来试点。

1986年11月1日信用社开业,市民成群结队排队存款,当天吸收存款30多万元。

温州老百姓还给信用社送了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叫做雪中送炭银行。

不过,当时董朝才的苦涩为人所不知——抬会风潮余波未平,作为书记的他承担着极大的政治风险。

无独有偶,6天之后,中国第一家私人独资控股的城市信用社——东风信用社正式挂牌。

信用社创立者苏方中,一夜走红,若干年后还被某些媒体和机构选入《共和国之最》予以广泛宣传。

苏方中一副儒雅、清癯、为人谦和的样子,与他接触的人会认为他更像一个书生,而非企业家。

当时他是东风家具厂厂长。

20世纪80年代的温州,家具业尚未形成气候,一家独大的东风家具厂赚得钵满盆满。

而与当时大部分冒出来的企业家不同,苏方中绝非小富即安之人。

书生气质的他其实野心勃勃。

在温州农业部门以及市体改办的鼎力支持下,苏方中继杨嘉兴之后也创造出一个全国第一。

事实上,对于信用社的建立,国家的控制仍然十分严格。

口子的松动并不意味着无的放矢,政策门槛依旧以国家、集体为主要导向。

比如政策规定城市信用社必须以机构为主,个人投资不能超过10%等。

这些严格而规范的规定,在精明的苏方中看来并非无机可乘: 东风信用社依托于他的东风家具厂。

这是一家企业——即使全部由企业控股,他个人不占任何股份,也和他个人控股并没有太大区别。

苏方中异常珍视这难得的机会,肆意地享受着财富制造的快感。

东风信用社的发展速度也远远快于当地的官办金融服务机构。

原因其实很好理解: 第一,温州人有做生意的传统,大多数农民没有存钱的习惯,担心国家政策有什么变化,钱存在银行里就露富了。

第二,国家金融机构官本位,手续繁杂,常常吃拿卡要。

民营机构服务周到热情,彼此间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信誉。

第三,民营金融机构还有一个与生俱来的优势,他们对周边情况轻车熟路,甚至清楚到谁家里的2万元钱有4个小时的闲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