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荣的发家史就是典型的投机史。
他总是善于利用各种不对称的信息,捕捉商机。
当时,梦特娇服饰在温州非常流行。
一件普通的梦特娇T恤也能卖上百元。
张文荣偶然得知福建沿海有个地方梦特娇批发特别便宜。
他就带着钱跑到福建,做起服装倒卖生意。
一进一出,赚到的差价让人目瞪口呆: 3个月净赚10多万元。
还有一次,日本厂家停止本田摩托车供货,摩托车在温州暴涨1万元。
正在黑龙江做生意的张文荣发现黑龙江还有本田摩托车在卖,只是数量不多。
他收集到市面上所有能买的摩托车,然后拿着现金在黑龙江马路上逛。
只要碰到本田摩托车他就拦下,原价买进。
张文荣在马路上买的车有600多辆。
他把旧车修整一新后卖到温州,平均每辆车赢利1万元。
1986年,很多人建议张文荣加入抬会。
可21岁的他眼光明显放得更远——决定到上海发展。
在上海,他看到废铜被满街丢放,可在温州,铜极其缺少。
于是,张文荣做起废铜生意,且事业越做越大。
较之于张文荣,王振滔算是一个相当老实的商人。
读初三时,他帮助家里做点小生意,把稻谷磨成米卖。
别人100斤稻谷磨80斤米,他却磨68斤米。
这样王振滔磨出来的米非常光亮,糠的营养也好。
在王振滔的记忆中,一位长者的话令他终身难忘。
村里一户人家盖房,王振滔极不情愿地被叫去帮忙递砖瓦。
看着他懒散的样子,一位长者说:这孩子长大了干不了什么事的。
王振滔当时就懵了。
他递完最后一片瓦,马上离开。
就这样,17岁的王振滔走出家门,到外地闯荡。
他坐船到武汉,跟随堂舅学木匠手艺,走家串户给人做家具。
对年轻的王振滔来说,居无定所的游方木匠生活艰苦且赚不到大钱。
不想满足于成为一个手艺人的他投奔远在福建的舅舅。
1986年,从武汉回温州过春节,王振滔路经南昌,随朋友参观了一个展销会。
他注意到皮鞋卖得最好。
老乡告诉他,推销皮鞋比较稳定,利润较高,可以尝试。
机遇需要变通,这是温州人的生存方式。
心动的王振滔春节一过,带着温州5家皮鞋厂的产品回到武汉,走进一家家大大小小的国营商场。
国营体制、供销方式的种种局限,再加上王振滔小贩游商的背景,国营商场通通拒绝接纳这些主动上门的温州鞋。
无奈之下,王振滔做出决定,提前交纳承租费,不让商场承担风险,租借国营商场的柜台。
终于有商场负责人同意租半个柜台给他。
面对辛苦争取到的半个柜台,王振滔细心地记下顾客对皮鞋款式、尺码、颜色、质量的意见。
顾客要什么样的鞋,他就打电话给温州的厂要什么样的。
他半个柜台的销售额,比商场10个柜台的销售额还高。
仍是在1986年,发生的一件事成为成名后的王振滔愿意与人分享的一段经历:他背着装有2000元现金和一些衣物的皮包,跟车从温州往福州运货。
货车路过苍南,一名老人坐进驾驶室,搭便车去福建。
到达福州已是晚上,道别后,王振滔住进旅社。
他打开包,顿时惊呆了: 里面竟有厚厚的一沓钱,整整11万元。
他明白过来: 乘便车的老人拿错了包。
从没见过这么多的钱的王振滔拉上司机到各旅馆一家一家地找老人。
欲哭无泪的老人看到王振滔出现时,一时哽咽,拿出1000元表示感谢。
王振滔谢绝了,我想要你的钱,就不会来找你。
我只想取回自己的2000块钱和皮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