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人类看不清前路时,往往喜欢回溯历史,在时间纵轴上定位当下的处境。
放纵的代价2001年2月18日,温州人兴致盎然地带着温州鞋走进中央电视台大名鼎鼎的《实话实说》。
本期节目的话题叫:新鞋子旧鞋子。
这该是温州鞋名扬中国的一次最好的契机。
残酷的是,当着千万电视观众,温州人像是坐在了被告席。
他们得到的不是主持人崔永元的褒奖,而是话里藏针的讽刺: 崔永元: 我最近听到了一个数字不太相信,说温州产的皮鞋每年有10亿只。
我算了算,如果有10亿只的话我们每一个人脚下都应该有一只鞋是温州出产的。
那我就在现场做个调查好不好?观众甲: 我原来买过温州的鞋,可是穿了也就没有几天吧,20来天就没了,就坏了。
崔永元: 天天穿着它爬香山是吧?观众甲: 不是,因为我喜欢活动。
我喜欢跳舞,我觉得那鞋样子挺好看的。
结果跳了几场舞就完了。
崔永元: 我跟您说,您是幸运的。
我听说过这样的事,下着雨,穿着温州鞋走,后来,人还在继续走,鞋底不走了。
您好,是哪儿的鞋?观众乙: 我这鞋是上海的。
温州鞋我没穿过。
听说温州鞋不好,我就从来不穿。
崔永元: 问问这位小伙子,穿过温州鞋吗?观众丙: 穿过。
就是不好,穿穿就坏了,断底开胶。
崔永元: 那以后还会不会再买温州鞋?观众丙: 再买就傻了。
……到现场的温州人有王振滔,面对主持人的挑衅和观众的指责他尴尬而欲言又止。
节目播出,面对汗颜、震惊、且耿耿于怀的温州人,崔永元说:我去过温州,也穿过温州的坏鞋。
十几家单位组成中央记者团到温州采访,每人发一双鞋,特好看。
我的鞋是第3天坏的,其他人没多久也都坏了,没一个穿出温州。
直到做节目前,我对温州鞋还是这个想法,就是差。
除了鞋差,温州也没其他什么好东西。
事后,中国消费者协会主席武高汉概括了两句话: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请神容易送神难。
武高汉说:温州不得不为自己当年的放纵付出长久的代价。
这次温州鞋的危机是史无前例的吗?假如记忆足够深刻,14年前的夏天,那把火带给温州人的触目惊心理应阴云未散。
温州制鞋自古皆有传统。
明清时期,温州靴鞋即为贡品,进奉朝廷。
新中国成立以后,全国第一双猪革皮鞋,第一双硫化、压模、黏胶皮,第一双高跟女鞋的制造者均为温州人。
20世纪80年代中期,温州全市皮鞋产量2400万双,占全国一成。
只要是非政府主导的市场热点从来都有温州的参与。
而价格低廉、款式新颖,温州鞋没有道理不所向披靡。
1986年,温州来福门从几家鞋店快速发展为全国最大的皮鞋专业市场。
四面八方的商人小贩云集此地,长期包住旅馆,各大小皮鞋作坊生产的皮鞋都被他们收购。
从来福门出发,收购的温州鞋被肩挑背扛,运往全国各地。
看到身边的亲戚朋友个个赚得钵满盆满,每个温州人都想挤进队伍。
这也是英雄辈出的时期,吉尔达鞋业已故董事长余阿寿、康奈集团董事长郑秀康、东艺鞋业董事长陈国荣、浙江莱丽斯鞋业董事长诸建平等企业家腾笼换鸟,迅速壮大。
低层次的价格血拼、无技术含量的简单复制,把单纯盈利当作经营目的,温州鞋如脱缰野马般源源不断地流向全国过后,泡沫终被吹炸。
很快有人发现上了温州鞋的当。
投诉的声音愈来愈高,讨伐者无不义愤填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