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标注册的效果立竿见影。
在武汉,由于武林门大火,对温州产品管理严格起来。
但凡没有商标的服装全被清理出了武汉,嘉利士因祸得福占据了武汉整个属于温州服装的市场份额。
条条大道属虎的上山,属龙的下海,这是1987年初流行于湖北的一句口号;八闽齐念‘山海经’,向绿(山)蓝(海)两大‘银行’要财富,这是年中福建提出的战略;当晚划定,半夜就干,这是1987年广东人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罕有的快节奏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
一种对空间的开拓渴望,成为全国民营企业大潮涌起的推动力。
但是,源于简单空间占有欲望的推动,带着浓重的自然经济色彩。
恰在这时,市场介入了。
它以巧妙的拉力,把兴办民营企业的浪潮带动起来,一经与市场结合,便由一般的空间扩张,转向目的性极强的商品性生产。
这种新的趋势,在市场开放得较早、发育较为充分的东南部沿海和江浙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
可惜,一场大火给了蓄势待发的温州致命的打击,尤其给那些想要寻求突破的温州人平白增添了无形而厚重的障碍。
很多人隐姓埋名,刻意淡化温州痕迹,远走他乡。
这是无奈之举,也是求生的策略。
罗云远去了武汉,计划卖鞋和服装的他不得不临时做起了五金生意。
他依靠温州货源优势,从亲戚朋友那里赊货批发。
可他不敢打出温州货的招牌,而且进来的货,罗云远总是低于进价卖。
进价7毛的灯泡,卖6毛8,从而招揽了一批客源。
一年下来,罗云远赔了两三万元,但客户却增长很快。
同时,他先从厂家拿货,然后再付钱给厂家,资金周转也非常灵活。
大火的负面影响也逐渐消除,罗云远调整了策略,说服了老客户,把价格提到正常水平。
离开温州的还有黄良明,目的地是重庆。
为了立足重庆,做眼镜生意的黄良明出门一般都揣着两包烟,一包是4块多的红塔山,用来招待他人;另一包是自己抽的1块多的山城。
正是借助这4元一包的红塔山,他疏通了人脉,也占领了市场。
温州人自豪地说: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温州人,有人的地方就有温州人。
罗云远、黄良明异乡谋生,折射出温州人随岸赋形的灵动与韧性。
大火让温州的财源元气大伤,与其拘泥于方寸之间,留下来束手束脚,不如走出去换种方式为温州正名。
假如没有这场大火,1987年理应是温州私营经济动力强劲、突飞猛进的一年。
在势如破竹的官方力量及坚忍不拔的民间势力的推动下,中国民营经济环境越来越趋向坦途。
天堂的大门正徐徐打开。
逃不开的争议最可笑的事情同样也在这年发生。
温州小五金市场,硝烟四起。
烽火连天时,有人标新立异。
瓯海娄桥个体企业曙光五金厂,为了提高身价,擅自更名为温州市娄桥曙光五金厂。
有意思的是,五金厂印了2000份《告客户书》,详细开列了有奖订货名目,陆续发给北京、河北、山东等省市的纺织、机械行业的一些小厂,拉拢客户,推销产品。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有奖促销简直司空见惯。
倒霉的是,那时人的思想是多么的保守、迂腐与呆板,就连一向脑袋活络的温州人也跳不出思维局限的圈子。
曙光五金厂的创新之举未能得到外界认可。
《经济日报》闻风而动,一篇批评文章标题醒目:靠金钱拉客户终非正道凭信誉办企业才是根本。
瓯海县长陈荣看到公开稿后,当天召集有关部门开会,组织调查组进行调查,宣布: 吊销该厂的营业执照,全县通报,加强对个体工商企业的管理工作,坚决取缔非法经营,引导他们走健康发展的道路。
在此之后,《经济日报》又登文表示: 本报2月18日批评浙江瓯海县娄桥曙光五金厂搞有奖订货后,各地反应强烈。
不少读者给本报写信肯定这一报道,有的还寄来材料,希望报纸对那些经营思想不端正的企业继续予以揭露和批评。
不符合社会主义经营原则的做法,在我们国家是不许可的。
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只有端正经营思想,努力提高产品质量,搞好售后服务,才能获得发展,歪门邪道是走不通的。
希望有关领导部门,能像瓯海区人民政府那样,对经营思想不端正的企业进行严肃处理。
温州每一寸进步、每一个冲破即有藩篱的尝试,即使只是营销上的小小变通,在特殊时代也会被拔高到意识形态的高度。
第一个迈出变革步伐的人,总是承受着更大的压力,接受更为残酷的生存考验。
但无论成败,先行者都为打破思想的牢笼凿开了一条缝。
一旦裂缝开了,就会放进满屋子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