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白的信誉大大增加了柳市产品在市场中实现价值的成本。
然而,精明的温州人巧妙地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只用国营企业20%的费用,就可生产出同样的低压电器产品。
所以,柳市出售的劣质电器,一般会给买方高达20%~30%的回扣。
北京一家国营企业买了大批质量不合格的柳市低压电器,堆放仓库。
之后,柳市人主动找上门用废品的价格买回堆积品,然后擦得光亮,以正品价格再卖给这家国营企业。
哈尔滨一家生产低压电器的国营企业,生产成本高,效益不佳。
后来该厂有了降低成本的诀窍——从柳市低价买进低压电器,贴上自己的商标高价销出去,企业利润猛增。
此类现象不胜枚举。
尽管有行业专门下文件禁止购买柳市伪劣电器;有的地方贴出告示: 谁买柳市假货,谁自负其责。
可是,文件和告示形同废纸,采购人员疯了似地涌往柳市。
即使在国务院工作组前往温州的同一架飞机上,都有不少来催货的采购人员。
人命关天,伪劣电器产品带来的事故隐患势必将这场疯狂的假冒行动导入灭亡。
河南某钢厂建成剪彩时一包钢水吊在空中正要倾倒时突然卡壳,解放军某重要国防建设因电器是废品而受影响,新疆一名电工因劣质空气开关起火被严重烧伤致残……年初,黑龙江一煤矿发生瓦斯爆炸多人死亡,惊动高层。
而最具黑色幽默的一幕则是,打假中工作组的一位成员病了,在乐清人民医院看病。
医院院长得知此人来查处低压电器问题,便诉起苦来: 医院从哈尔滨买回一台X光机,在一次连续透视时机器突然失灵,低压开关出了问题。
没想到开关正产自乐清柳市。
劣质产品转了一圈,又回到产地。
不赚钱的企业是不道德的,为了赚钱而超越道德底线、在产品质量上做手脚更是不人道的,必将受到惩罚。
打假治劣,刻不容缓,史无前例的举措预示着山雨欲来。
工商、财税、银行、边防、技术监督部门联合行动,沿路沿海处处设防。
迅即之间,许多昔日门庭若市的电器商店和地摊门面被贴上封条。
公开的报道披露: 1267家低压电器门市部关闭,1544家家庭生产工业户歇业,359个旧货电器经营执照被吊销。
当时的浙江省工作组组长翁礼华将治理整顿形容为风雷激荡。
柳市确实元气大伤。
大浪淘沙激荡之后,柳市街上行人稀少,经济发展速度一落千丈。
有人开始担心: 柳市会不会从此一蹶不振,衰落萧条?整顿就是一次改革,沉浮期间无论有多少阴霾,也总有暖风吹过。
整顿过程中,政府当时有言在先: 无证企业全部取缔,但只要产品达标,就能申领许可证。
所以,如此轰轰烈烈的治理,从结果上看,并没有让柳市的低压电器走上毁灭之路。
相反,家庭小作坊乱世纷起的时代一去不返,而一批有实力的企业显山露水,开始脱颖而出。
因为,允许申领许可证,无异于给个私企业打开一条门缝。
最先挤进门缝的有郑元孟与陈成曼。
前者是八大王郑元忠的哥哥,曾经是一名赤脚医生。
1986年,郑元孟放弃在杭州年盈利300多万元的企业,应邀到亏损32万元的乐清新华开关厂担任厂长,进行了第一次产权制度改革,企业当年即扭亏为盈。
而后者,为了拿到许可证,从上海请来专家。
验收之前,陈成曼偏偏发生了车祸。
但他顾不上可能残疾的危险,躺在担架上赶回了公司。
市场变得纯净,无良的竞争对手被清理出局,此两人都成为打假后理所当然的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