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存辉的品牌保卫战为很多陷入品牌缺失之殇的企业敲醒了警钟。
有些企业却把品牌的早期积累视为浪费,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只看到眼前利益,疏于为企业品牌镀金甚至贴牌生产,即使企业在不断做大仍是籍籍无名。
一旦天气突变,此类不知名企业往往难以找到金刚罩。
对于南存辉来说,品牌才是正泰做强的通行证。
正泰的规模与现代化引起欧洲一家跨国电器公司的注意。
这家公司开出很有诱惑力的条件,征询南存辉是否愿意成为其在中国的子公司。
跨国企业在中国快速扩张的策略一般不外乎有两种方式: 其一,以合资的名义招安本土企业;其二,如果不能打败它,那就收购它这是国际跨国公司在中国面临本土公司激烈竞争时所奉行的经典策略。
当时,中国低压电器市场,能够撑门面的几家国有企业都与外商合资,换了洋牌子。
与胡成中迥异,南存辉是一个有血性的温州商人。
他精明、现实且又极具理想主义。
与一些打着民族主义与实业报国的商人不同,在正泰创立的17年间,尤其是在与法国电气巨头施耐德的较量中,他的决心与果敢表达得淋漓尽致。
总之,南存辉放弃了合资的机会,再次孤单的忍耐。
他说:正泰要多跟外商合作,但决不会抛弃属于中国的民族品牌。
这些话今天读来平淡无奇,17年前却让人眼球一亮。
南存辉更加变本加厉,召集30家企业成员,组织企业联盟。
结果发现自己做了冤大头。
抓了五年管理,联盟下属仍有成员将不是指定的产品贴上正泰标签以次充好,有的干脆做假账骗利润。
危急中,南存辉找到吴敬琏和周其仁。
两位德高望重的经济学家建议他把多级法人消灭在萌芽状态。
他把成员企业主拉到雁荡山开会,讨论合好还是不合好。
吵吵闹闹了三天三夜,南存辉拍板统统合并。
动荡与奇迹柳市风云激荡的时候,也是高天乐思想斗争最激烈的时刻。
香港九龙永安大厦的一间写字楼里,高天乐心中隐隐作痛。
他久伫窗前,思考着是否重回温州。
他的想法遭到朋友的极力劝阻。
但就在一群群人从柳市搬往温州之外试图苟延残喘时,高天乐出其不意地选择了回归。
投资5万元钱,雇佣6个工人,高天乐迈出了创业第一步。
他买了一本《电工手册》,把别的企业产品买过来,拆了装,装了拆,分析每个产品的外表、性能,最后生产自认为性价比最高的低压电器。
但要与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正泰和德力西抢占市场,如此规模的企业无疑是蝼蚁撼树。
于是,错开犬牙交错的城市,高天乐将产品目标市场集中在了农村。
刚创办企业不久的他做起了广告。
他把产品广告刷到农村各个农宅的墙面上,专挑那些在公路上能看到的农宅,最贵的不过200元钱,花了不到1万元钱就把柳市附近几十个村子涂满了广告。
后来,人们津津乐道于高天乐的神奇崛起,最关注的正是其独辟新径的营销策略。
后来者纷纷仿效,但往往难以望其项背。
高天乐在典型的农村包围城市模式下,奉行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前进原则,从农村向城市突进,步步为赢。
他要求厂里工人上班时全部穿白大褂,戴白帽子。
当时,别人的产品包装大多用马粪纸,高天乐则加了一层铜版纸;别人用铜版纸时,他套红印刷;别人用两色印刷时,他已经开始采用四色印刷,我们产品的外表一定要比别人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