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为大唐盛世的历史翻案:唐史并不如烟 > 第四章 迷案,永远没有答案!(3)

第四章 迷案,永远没有答案!(3)

2025-03-31 02:06:01

然而无论杨广多不自在,这个太子还得接着当下去,而朝廷的布局也正朝着有利于杨广的方向发展。

公元601年正月初一,这一年杨坚六十一岁,杨广三十二岁,老皇帝杨坚改了年号,从开皇改成了仁寿,六十一岁的人,开始考虑自己的寿命了。

在宣布改年号的那一刻,杨广意识到,父亲老了,以前他在乎的只有工作,而现在似乎更在乎自己的寿命。

想想也可以理解,四十不惑的年纪登基,六十一岁的年纪也该耳顺了,也该考虑一下自己的寿命问题了,累死累活图什么呢?改完年号,杨坚任命杨素升任左仆射(相当于国务院常务副总理),随后又晋封杨广的长子杨昭为晋王,显然这样的布局是在为交班做考虑,老皇帝杨坚有些累了。

不过皇帝是终身制的,至于杨广哪天转正,还得问村长去。

(笑话典故来自郭德纲的相声《西征梦》:开着直升飞机向一个村民问路:大爷,美国怎么走? 那谁知道,问村长去! )相比之下,这一年大隋比较平淡,不过平淡中也有一件大事。

什么大事?全国的学校都解散了,除了七十名贵族子弟,剩下的都是失学儿童。

从表面看,事情的起因是因为学生素质太低了,杨坚先生不高兴了,于是在六月十三日这一天,颁布诏书,除国子学(国立贵族大学)保留七十名学生外,其余的如太学、国立四门专科学校、各州县学校全部撤销,全体学生回家,爱干啥干啥。

诏书一下,天下哗然,随之便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不爱学习的理直气壮跟家长说,学校都撤销了,还读哪门子书啊;爱学习的则哭天抢地,头悬梁白悬了,锥刺骨白刺了,上哪说理去呢?其实中国的大学传统还是源远流长的,只是因为自古以来名称不一样,很多人还以为只是在近代中国才有大学。

实际上不是,早在西汉的时候,就设立有太学,这太学就相当于国立中央大学,要从西汉算,那中国的大学历史就长了去了,一千年那是刚起步,两千年才是刚刚好。

从西汉起,大学时而兴立,时而废除,废除的原因不外乎内忧外患,国家已经没有精力管理大学了,而杨坚先生制下的大隋却完全不同,此时的隋朝正是蒸蒸日上,在这个时候关闭全国的学校,莫非是吃错了药?其实杨坚也有自己的想法,他是觉得这些学生知道得太多了。

(小笑话一则:一个人拿着枪问一个路人:说,1+1等于几?路人颤颤巍巍地说:等于2吧!拿枪人狠狠地说:你知道得太多了! 砰砰两枪!)杨坚确实觉得天下的百姓知道得太多了,怎么忽悠都忽悠不住。

从公元581年以来,他不断地让人上报祥瑞,以证明隋代北周是历史选择,无比正确,无比英明。

祥瑞这个东西历史同样很悠久,远的可以追溯到上古,总之是各种稀奇古怪的东西都可以成为祥瑞,比如亲眼看见自家房顶上空有凤凰飞过,路边捡到一块石头上刻着隋朝万岁,总之只要是有利于隋朝发展的,随你怎么说,心有多大,牛皮就有多大,祥瑞也就有多大。

然而就是在这么多祥瑞的忽悠下,杨坚还是觉得民心不稳,索性就把全国的学校都解散了,让全国人民都变成文盲,就剩杨家一家明白人,其他都是糊涂蛋。

这下国家就好领导了,到时农民就是想造反,连个造反的反字都不会写,看你怎么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