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辽东,辽东(2)

2025-03-31 02:06:01

隋文帝征辽东就如同热带地区的雨,来得快,去得也快,历时三个月征辽东就以失败告终。

严格说来,这次征讨,双方根本就没有大规模的接触,一场战争生生被老天给搅黄了。

杨谅的陆军遭遇了连绵的雨季,军中缺粮,瘟疫横行,军队大规模非战斗性减员;水军也遇到了麻烦,在海上遭遇了大风,船只沉没很多。

仗没打,人就消耗差不多了,到撤军的时候,水陆两军一统计,折损率百分之七十到八十,怎一个惨字了得!尽管自身损失惨重,征辽东还是产生了一点效果。

隋朝的三十万大军把高丽吓得够呛,不懂事的高元赶紧上书对自己进行了深刻的自我批评,并表明自己以前小,不懂事,请求大隋皇帝原谅,奏章落款辽东粪土臣高元(真是能屈能伸)。

看到高元的奏章,杨坚总算找到了台阶,顺势就坡下驴了。

终杨坚一朝,征辽东这一页也就翻过去了,双方保持着表面的平静,然而这份平静仅仅保持了九年,直到公元607年杨广与高丽使臣的那一次偶遇。

公元607年八月,杨广北巡,八月九日进入东突厥启民可汗阿史那染干的大帐做客,在这里他遇到了出使东突厥的高丽使者,这让杨广心里有些不爽:高丽不派使者出使大隋,反而出使东突厥,这把大隋放在什么位置呢?其实从战略的角度来看,高丽此举很好解释。

高丽与东突厥互相友好那是弱弱联合,相互尊重,而对大隋的出使就只能是臣服纳贡,两种感觉自然不一样,所以高丽宁愿出使东突厥,也不愿意出使大隋,一切都是因为高元的面子问题。

就在杨广不爽的时候,善解人意的裴矩又出现了。

此人确实是一个国际关系的高手,客观地说在西域和吐谷浑的问题上他是有功的,不过在高丽问题上,他是隋朝的历史罪人。

正是他将皇帝杨广引向了三征辽东的深渊,如果给隋朝人民一个机会,一人一口唾沫就能给他一个死海,一人一块砖头就能送他一个金字塔,从征辽东的后果来看,这个人是应该千刀万剐的。

裴矩给杨广的建议很简单:下最后通牒!杨广随即给高丽使臣下了最后通牒:让你们国王明年来见我,如果他来,我待他跟启民可汗一样,如果他不来,我就带启民可汗去平了他!国际外交一向都是这样,一手拿着胡萝卜,一手拿着大棒,古往今来都是一样。

按照裴矩的小算盘,这道最后通牒是会起作用的,毕竟高丽使节已经看到东突厥启民可汗对大隋皇帝的毕恭毕敬,他们一定会有样学样。

然而高元不是被人吓大的,而是自己吃饭长大的,对于皇帝杨广的最后通牒,高元压根没往心里去:什么最后通牒,见鬼去吧!高元的这种态度倒是在裴矩的意料之中,因此裴矩在下最后通牒的同时还准备了第二套方案,这第二套方案就是狗咬狗。

狗咬狗战略已经在铁勒汗国和吐谷浑汗国身上验证过了,结果表明非常有效,而且花钱不多,经济实惠。

这一次裴矩的狗咬狗战略准备实施在东突厥和高丽身上,让东突厥跟高丽死磕,两国务必斗个你死我活,然后才能争取一个与大隋友好邦交的名额。

按说计划很完美,前景很美妙,没成想这个计划还是出了意外,什么意外呢?亲隋的东突厥启民可汗阿史那染干死了!公元609年,启民可汗到洛阳晋见杨广,最终病逝于斯,他的儿子阿史那咄吉继位,史称始毕可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