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铁杖得胜回营,向杨素讲述了这次经历,开始杨素还不信,等麦铁杖打开包袱,大家定睛一看,包袱里躺着三十多个血淋淋的鼻子,这下大家都信了,不过都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的鼻子。
叛乱结束了,但到论功行赏时,杨素却把麦铁杖给忘了,这也难怪,大军统帅,一般记不住几个人名,更何况麦铁杖这种临时工。
这种事情放在一般人身上也就一笑了之,可麦铁杖不打算就这么算了。
当天杨素骑马回大兴,麦铁杖徒步在后面追,杨素在路上休息,他就在一旁溜达。
几天下来杨素恍然大悟,原来这个人是来要战功的。
在杨素的表奏下,麦铁杖被授予仪同三司,不过因为麦铁杖不识字,只能带着这个官衔回家继续待着,只是遇到同乡请客喝酒的时候,可以拿出仪同三司的证书炫耀一下,顺便坐个上席,仅此而已。
幸好,生活对麦铁杖还是不薄,随后他遇到了真正的伯乐成阳公李彻。
李彻非常欣赏麦铁杖,于是就把赋闲的麦铁杖征调到大兴,随后麦铁杖又进入杨素的麾下,跟随杨素南征北战。
到大业八年时,神人麦铁杖已经升任左屯卫大将军(天子十六禁军第十三军),皇帝杨广对他也是礼遇有加。
在麦铁杖看来,自己的一切都是皇帝给的,既然皇帝代之以礼,我还皇帝以命,此次东征,麦铁杖自请为全军先锋。
辽河为证,麦铁杖以身报国,死而后已。
神人麦铁杖,怀有必死之心,准备以身报国,在冲锋开始之前,他给世人留下了两句话,一句是对随军医生说的,一句是对自己三个儿子说的。
大丈夫性命自有所在,岂能艾炷灸頞,瓜蒂喷鼻,治黄不差,而卧死儿女手中乎?一句话,宁可战死,也不病死,这句话是对随军医生吴景贤说的,与马革裹尸还异曲同工。
阿奴当备浅色黄衫。
吾荷国恩,今是死日。
我既被杀,尔当富贵。
唯诚与孝,尔其勉之。
这句是对三个儿子说的。
一个人,一辈子,一句话。
麦铁杖看似随意的一句话影响了儿子麦孟才的一生,在麦铁杖的身后,麦孟才举起了忠君的大旗,继续着对皇帝杨广的忠诚,君待吾以礼,吾还君以命。
当然这是后话,麦孟才的表现机会还要等到公元618年。
冲锋的号角已经吹响,麦铁杖整理铠甲,准备战斗。
之前工部尚书宇文恺已经在辽河西岸打造了三座浮桥,冲锋开始之后,士兵们推着三座浮桥到了河边。
按照规划,浮桥应该可以从河西岸跨到河东岸,然而规划仅仅是规划,意外却在此时发生,制造好的浮桥居然短了,离河东岸还有一丈多远的距离!此时高丽军队已经拥到了辽河东岸,明晃晃的长枪居高临下,直刺水中。
隋军士兵跳下浮桥,涉水往岸边冲,却始终无法突破高丽军队的枪林。
左屯卫大将军麦铁杖怒吼一声跳下浮桥,三步并作两步冲到岸边,一声大喝跳上了岸,以一人之力应对数重高丽士兵。
虎贲郎将钱士雄、孟叉随后也登上了岸,三个人在万军丛中左右冲杀,只可惜后面的士兵始终无法前来接应,三个孤独的将领只能孤军奋战,力战不退,最终寡不敌众,以身殉国,征辽东,自此以惨烈开场。
麦铁杖殉国后,皇帝杨广非常痛心,重金悬赏找回了麦铁杖的尸首,并下诏赠光禄大夫、宿国公,谥曰武烈,皇帝杨广对麦铁杖的评语是节高义烈,身殒功存,神人麦铁杖,这一辈子没白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