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猎物自动上门,于仲文准备扣留乙支文德,而大军慰抚使、尚书右丞刘士龙却坚决反对:皇上不是说要以礼服人,以德服人吗?话是没有错,但要分什么时候,而且皇上的话要仔细听,仔细品,要善于听出话外音。
可惜刘士龙是个书呆子,这个书呆子坚持以德服人的原则,结果就让乙支文德毫发无伤地从东征军大营中退出,而刘书呆子在不久后就被以德服人的皇帝杨广秋后算账,一个字斩。
刘士龙也许委屈,也许不服,其实他始终没有明白一个道理,就是孙子说的,兵不厌诈!刚放走乙支文德,于仲文就后悔了,刚才怎么能听那个书呆子的呢?于仲文马上派人去追,等追到鸭绿江边,乙支文德已经上船了,负责追赶的人冲着乙支文德大喊:于将军说还有话要说,请再回来一聚!乙支文德悠闲地回过头来,挥挥手:有话下次再说吧!于仲文的人眼睁睁看着乙支文德从容不迫地渡过鸭绿江,下了船,上了岸,一溜烟的绝尘而去。
春秋战国时也曾有相似的一幕,晋国释放了秦国的败将后又后悔,结果追不上了,只能眼睁睁看着人家渡河而去,历史总在不经意的地方发生交汇!乙支文德已经走了,只留下于仲文和宇文述在大营中叹气。
宇文述主张就此收兵,而于仲文却不同意,在他看来,三十万大军已经到了鸭绿江边,怎么能空手而归呢?况且对手不及隋朝的一个郡,根本没有多少兵力,如此放弃,实在太可惜,实在无法跟皇帝杨广和先皇杨坚交代。
对于杨家,于仲文有着特殊的感情。
于仲文是北周的贵族子弟,父亲于实是北周的燕国公。
他本人年少好学,父亲于实曾经指着他对家人说:此儿必兴吾宗矣。
九岁时,于仲文曾经在云阳宫见北周太祖宇文泰,太祖问曰:闻儿好读书,书有何事?于仲文对曰:资父事君,忠孝而已。
太祖甚嗟叹之。
及长,倜傥有大志,气调英拔,当时号为名公子。
虽然少有盛名,但于仲文声名远扬却是因为一头牛。
事情是这样的,年轻的于仲文刚刚出任安固太守,就遇上了一桩疑难牛案:任姓、杜姓人家都丢了一头牛,后来在路上找到了一头牛,两家都说是自己家的,闹到了官府,官员们久不能决。
益州长史韩伯俊说:于仲文小时候就聪明,让他断断看。
于仲文若无其事地点点头:这事太简单了。
于是令两家各驱牛群到衙门前,然后放开两家争夺的那头争议牛,此牛遂向任氏群中。
事先于仲文还让手下人故意给牛弄出了小伤,两家人看到伤口之后表情大有不同,任氏表情怜悯痛苦,杜家表情轻松,事不关己。
于仲文马上盘问杜氏,杜氏服罪而去,一头让众人理不清的牛就这样被于仲文搞定了,于是众人更加佩服。
于仲文真正在朝中受到重用,除了聪明,还要得益于政治立场正确。
北周尉迟迥作乱时,于仲文拒绝诱惑,冒死投奔杨坚,他的三子一女因此却死于非命,深受感动的杨坚也以最高规格接待了于仲文。
杨坚没有在公开场合接见,而是在自己的卧室内接见了于仲文,在卧室里接见,就是拿于仲文不当外人了。
此后于仲文在杨坚的大旗下频频立功,在白狼塞防守过胡人,在渭水开过漕渠,随水军平过南陈,随杨俊平过江南叛乱,本来战功赫赫,结果在小节上栽了。
平定江南叛乱时,当地米价奇高,于仲文动了活心眼,顺便私卖了点军粮,结果这一卖就被人告发随即被免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