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为大唐盛世的历史翻案:唐史并不如烟 > 第十一章 问天下谁是英雄(4)

第十一章 问天下谁是英雄(4)

2025-03-31 02:06:01

按照朝廷的规定,杨义臣将剿匪报告呈交给皇帝,结果杨义臣汇报的数字把杨广吓了一跳。

数十万?哪来这么多变民?看到皇帝忧虑,近臣马上上来减压,此时在杨广面前的近臣是内史侍郎虞世基,这个人相当于杨广肚子里的蛔虫。

虞世基接过杨广的话头:小股盗匪已经不需要皇上操心了,杨义臣都剿灭了。

倒是杨义臣手握重兵长期在外,时间长了恐怕对朝廷不利!一句话触到了皇帝的软肋,是啊,变民并不可怕,闹腾半天也上不了天,倒是带兵的大将最为致命,带兵的大将才是杨家防范的重点,决不能让别人照着杨家取代北周的剧本再演一遍,决不!一声令下,杨义臣班师,解除兵权,遣散部队,很抱歉,你的任务结束了!杨义臣不明不白地被解除了兵权,自此再也无法登上剿匪的舞台,而被他视作无足轻重的窦建德却又东山再起。

经过招募,一百多骑兵的队伍迅速扩充到了三千人,三千人又扩充到了十万余人,以前的无足轻重已经变成了现在的举足轻重,从此窦建德成为隋末起义军中极为重要的一支,从二线演员跃升到一线。

风云际会瓦岗山介绍完窦建德,再来介绍另外一位一线演员,这个演员的名字叫李密。

说起来,在隋朝造反行里,李密得算是资深演员了,早在大业九年杨玄感造反时,他就是高参了。

当时李密给杨玄感提供了三套方案:第一套方案夺取幽州(北京),把皇帝阻隔在辽西走廊地带,与高丽联手,擒获皇帝;第二套方案进攻大兴,夺取关中;第三套方案攻取洛阳,再图发展。

杨玄感选择了第三套方案,最终失败。

其实仔细想来,李密的方案有纸上谈兵之嫌,即使杨玄感采用第一套方案,李密所说的情况也不可能发生。

高丽没有胆量一路追击隋军,而杨玄感的乌合之众其实也守不住幽州,因为他们只是一群没有经过军事训练的民工,从战争装备看,其实就是一群白条鸡。

第二套方案看起来不错,但实施起来也值得商榷。

以杨玄感的白条鸡部队,即使镇守关中,能抵挡得住宇文述、来护儿、卫文昇、樊子盖这四大恶人吗?恐怕也很难。

通读隋唐交接的历史,赫然发现李密这个人其实很矛盾,明明知道关中的重要性,自己却一直与王世充在洛阳纠缠(部分原因是因为他的手下关东人居多,对关中没有兴趣);明明知道谁得关中就有望得天下,对李渊入关却熟视无睹,反而保持自我感觉良好;明明已经投降李渊,却又选择中途逃跑,这些都说明李密这个人充满了矛盾。

矛盾归矛盾,公平地说,李密还是很聪明的,他的智商首先体现在一次关键的逃跑上。

杨玄感兵败后,李密也被抓获归案,被官府押解前往洛阳,不出意外的话,等待他的就是砍头。

聪明的李密自然不甘心被砍头的结局,在押解的路上,他就开始策划越狱,越狱靠什么呢?一是靠忽悠,二是靠钱!走到高阳郡的时候,李密和同伴拿出身上所有的黄金放在了押解官的面前,李密做出一副可怜巴巴的样子,声明将所有黄金送给押解官,另外只有一个小小的条件:帮忙料理后事!世界上有什么东西一下可以拉近两个人的距离?黄金!一看有黄金,再看所提的要求也不高,押解官心动了。

在随后的押解路上,李密和同伴每天都要求供应酒菜,每晚都会喝酒,一喝就是一宿,一喝就会耍酒疯胡言乱语,毕竟是快死的人了,喝一顿少一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