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文化博大精深、影响深远,一些先贤圣者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甚至还影响了世界。
而先贤圣者的遗迹自然是国人思想的寄托之所、民族文化的肇源之地。
第一节曲阜三孔:孔府、孔庙、孔林山东省西南部有一个拥有众多孔姓人口的县级市,那就是有5000多年历史的东方圣城——曲阜。
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曲阜之所以能够享誉全球,与孔子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
孔子是伟大的哲学家、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文化逐渐成为中国的正统文化,并成为东方文化的基石。
山东曲阜是孔子的故乡,至今仍然留有孔府、孔庙和孔林(统称三孔),是总占地约3500余亩的庞大建筑群,是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历代建筑的精华,也是集丰厚的文化积淀、文物珍藏、科学艺术价值、悠久历史、宏大规模为一身,名闻天下、内涵丰富的文化类遗产。
一、孔府孔府又叫衍圣公府,位于曲阜城中,是孔子后人居住的府第。
据史书记载,汉元帝曾封孔子的12代孙——孔霸为关内侯,食邑八百户,赐金二百斤,宅一区。
在北宋的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宋仁宗封孔子的46代孙——孔宗愿为衍圣公(在中国的帝制社会,衍圣公属于享有特权的大贵族,宋代时相当于八品官;元代为三品官;明朝初年为一品文官,后为文官之首;清代时可以在紫禁城内骑马,在御道上行走),宋徽宗时封为世袭衍圣公,孔府因此得名衍圣公府,这一称谓也流传至今。
如今的孔府基本为明、清年间的建筑,占地约49万平方米,共有厅、堂、楼、轩等463间,前后九进院落,属于最为典型的中国贵族门户之家,有天下第一人家的美誉。
由于孔府为孔子嫡孙的官署,孔子后人向以礼门义路家规矩相标榜,所以,孔府建筑自然受到儒家礼仪的制约,留有儒家宗法制度与伦理观念的烙印。
孔府建筑沿用了中国传统的前堂后寝制度,前堂分为官衙、东学、西学,是处理公务与会客的场所;后寝有内宅、花厅等,是家族生活的场所,最后是花园。
孔府的整体建筑中贯轴线,左右对称,成三路布局,中路为主体建筑,官衙与内宅、正房与厢房、中门与边门的界限分明,体现了等级与地位的差别,也是对礼教与宗法原则的秉承。
来到孔府门前,最先看到的是红边黑漆的大门,大门前的左右两侧各有一只两米多高的石狮。
大门上方的中间悬挂着一块蓝底金字的匾额,上面书写着圣府两字。
大门两旁的明柱上悬挂着一幅蓝底金字的对联,上书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据说:这副对联是清朝大学士纪晓岚的亲笔手书,文佳字美,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孔府在帝制社会中的显赫地位。
穿过狭长的庭院,便来到了孔府中路的第二道门,俗称二门。
此门始建于明代,门楣上高悬着明代诗人、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的手书圣人之门的竖匾。
正门两侧各有一座腋门、一间耳房。
在帝制年代,正门很少打开,人们都要走腋门,以此显示府第的庄严。
进入圣人之门, 迎面是一座小巧玲珑、造型独特的屏门。
据史书记载:此门建于明代,为木质结构,四周均没有与垣墙连接,而是独立于院中。
门楣上悬挂着明世宗赏赐的匾额,牌匾上写着恩赐重光四个大字,因此,此门又被称为重光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