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齐鲁文化 > 第七章 齐鲁先贤遗迹(3)

第七章 齐鲁先贤遗迹(3)

2025-03-31 02:07:58

现今的孔庙呈长方形,南北长1120米,总占地约为3275亩,共有五殿、一祠、一阁、一坛、两堂、十七碑亭、五十三门坊,以中轴线贯穿,左右对称,布局严谨。

孔庙建筑共有九进院落,除了棂星门、大中门、圣时门、弘道门、同文门、奎文阁等建筑外,余下的建筑可分为三路,中路有大成门、大成殿、杏坛、寝殿、圣迹殿等,为祭祀孔子的场所;东路有崇圣门、崇圣祠、诗礼堂、家庙、故井、鲁壁等,为祭祀孔子上五代祖先的地方;西路有启圣门、启圣王殿、金丝堂和寝殿等,是专门用来祭祀孔子父母的地方。

来到孔庙,第一道门叫棂星门,也就是孔庙的大门,之所以叫棂星门,是因为棂星在古代的传说中是天上的文星,用此名有国家人才辈出的意思。

据史书记载,孔庙的棂星门始建于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有六楹四柱,为铁梁石柱,柱的顶端立有四尊天将石像,柱的下方为石鼓抱夹,给人以稳重端庄之感。

孔庙的二门叫做圣时门,有三间门洞,飞檐斗拱,顶为绿琉璃瓦,建于明代。

门洞前后的石陛御道上有明代浮雕——二龙戏珠,图中的游龙喷云吐雾,翻江倒海,栩栩如生,气势不凡。

门前的汉白玉坊叫做太和元气坊,用来赞扬孔子如天地一般无所不包。

门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座木坊,上边置有牌楼,形制相同,均为密集的斗拱,起翘的檐翼,几根柱子上透雕着狮子和天禄像等,造型极为古朴、生动。

孔庙的中部是奎文阁,属于藏书的楼阁。

由于奎星是中国古代的二十八宿之一,专门负责文章,所以将藏书楼命名为奎文阁。

此阁始建于宋朝的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明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进行了改建。

奎文阁长30米,宽1762米,高2335米,面阔七间,进深五间,为三重飞檐,四层斗拱。

奎文阁的内部有二层阁,中间设有暗层,上层是专门收藏历代帝王御赐经书、墨迹的场所。

明清年间曾设有奎文阁七品典籍官,以便对此进行管理。

阁中的暗层中用来收藏经版,下层专门收藏历代帝王祭孔时所需的物品。

这座藏书楼为木质结构,结构独特、工艺奇巧,堪称中国著名的木质楼阁之一。

杏坛坐落在大成殿前的院落正中,据说是孔子讲学的地方,北宋天圣二年(公元1024年)正式建坛,并在坛的周围种植了大量杏树,因此命名为杏坛。

金代时开始在坛上修建小亭,党怀英(公元1134—1211年,字世杰,号竹溪,今陕西省大荔人,金代书法家,工篆籀、隶书,官至翰林学旨承旨)篆书的杏坛二字石碑就立在亭上。

明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杏坛重修,亭上重檐,四面歇山顶,黄瓦飞檐,双重斗拱。

亭内彩绘金龙,雕刻精细。

亭四周的杏树繁茂,生机盎然,景色宜人。

孔庙的主体建筑应该是大成殿,此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长约54米,高约32米,深约34米,重檐九脊,黄瓦飞彩,有石柱28根,柱上浅雕云龙纹,雕梁画栋,巍峨壮丽。

大殿内高高悬挂着万世师表等十方巨匾、三副楹联,这些都是清朝乾隆皇帝的手书。

大殿的正中供奉着孔子的塑像,两旁是72个弟子和儒家历代先贤的塑像。

历朝历代皇帝的祭孔活动均在此大殿中举行。

三、孔林孔林又叫至圣林,位于曲阜城北2公里处,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共有坟冢10余万座,周围环以高墙,林内有众多枝繁叶茂的松柏。

据史书记载,孔林修建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是孔子的弟子在孔子去世后将其埋葬在此处的。

后来,随着孔子地位的日益提高,孔氏附葬者也日益增多,孔林的规模自然也逐渐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