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作为孟子的故乡,历史文化遗产众多,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有三孟之称的孟府、孟庙和孟林。
一、孟府孟府又称亚圣府,位于邹城南关,是孟子嫡系后裔居住的宅第。
由于孟子在元代时孟府(公元1331年)被封为邹国亚圣公,所以孟府被称为亚圣府。
据孟庙内保存的明洪武六年(1373年)创立的《孟氏宗传祖图碑》记载:宋仁宗景佑四年,孔道辅守兖州,访亚圣坟于四基山之阳,得其四十五代孙孟宁,用荐于朝,授迪功郎,主邹县簿,奉祀祖庙。
迪功修故宅,坏屋壁乃得所藏家谱。
由此可知,孟府始建于北宋的景佑年间。
孟府呈长方形,南北长约226米,东西宽约99米,占地总面积为224万平方米,有前后七进院落,拥有楼、堂、室、阁等建筑共计148间,是国内规模宏大、保存完整的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古建筑群。
孟府以大堂为界,前面是官衙,后面是内宅,官衙的大门为三楹单启硬山式建筑,大门上方正中央悬挂着写有亚圣府三个鎏金大字的牌匾。
大门为黑色,上面彩绘着将近两米高的门神。
门前原本建有一座4柱3门式的木坊,名为旌忠坊和旌表节孝坊,后来被毁,如今门前两侧摆放着一对高大的石狮。
大门内的东西两侧各建有一排规整的砖瓦小房,当年众多差役和守卫人员就居住在这些房间里。
穿过第一进院落,正北方向是二道门,也叫做礼门,建筑风格与大门相同,唯一的不同点就是门洞为三启,有六扇黑漆大门。
正中两扇彩绘着顶盔披甲的执刀武士,余下的四扇彩绘着执笏的文官形象。
正中门楣上是一块写有礼门义路四个大字的牌匾。
从整体上看,孟府的威严煊赫尽显无遗。
二门内是一座飞檐彩拱的门楼,名叫仪门。
此门类似庶堂门,为木结构,两边均不与垣墙连接,只有两根原柱。
柱子下方有石鼓夹抱,上方为彩绘大屋顶,屋顶前后共倒垂着四个木雕花蕊,所以此门又叫垂花门。
平常时,垂花门是紧闭不开的,只有在皇帝驾临、宣读圣旨、举行喜庆大典或大型的祭祀仪式时才在礼炮声中徐徐打开。
穿过仪门,院中是一方形的露台,两侧竖有雕刻着夔龙的石栏和理石丹墀。
露台的前面是两株参天古桧,据说已有数百年,枝繁叶茂时甚至会将露台前的甬道完全遮盖住。
丹墀的东南角设有日晷(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量时刻的计时仪器,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西南角设有嘉量( 中国古代标准量器,分斛、斗、升、合、龠五个容量单位),且全部仿照皇宫的格式建造。
再往里走就是正厅,也叫大堂,为孟府的主体建筑,高大宽敞,也是孟子后裔开读诏旨、接待官员、处理公务、申敕族规家法的场所。
大堂前沿的正中间悬挂着清雍正皇帝赏赐的堂匾,上写七篇贻矩四个金字;正中间为木制暖阁,内设公堂,公案上摆放着文房四宝、印台、签筒,两旁悬挂着一幅对联,上面写道:礼门仪路加规矩,智水仁山古画图。
公案下面陈列着肃静、回避、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等红底贴金大字的牌子和黑红棍、皮鞭等刑具。
大堂两侧各有几间房屋,它们是负责管理祀田、司书、庶务、执事、乐生、礼生等人的办公场所。
大堂东侧有一个独立的小院,院中为孟氏宗族家祠,又称五代祠,祠内的楹联写着:溯懿训于三迁二千载踵出哲嗣,荐蒸尝于五世亿万祀礼重宗孙;西侧为见山堂,是专门用来接待和宴请贵宾的地方。